當「過勞」成了競爭優勢?
在生成式AI點燃創業熱潮的2025年,矽谷不少新創公司選擇了極端手段:採用中國發展出來的「996工作制」。每天工作12小時、每週6天,一週工時高達72小時,這不只是工時表上的數字,更是對「效率」與「犧牲」的重新定義。
這套原本被中國年輕人批為「壓榨式」的制度,如今卻在美國以「拼搏精神」之名被重新包裝。這不是文化輸出,而是一種策略:用壓力換取先機,用時間換取投資人的耐心。
不是每個人都能、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
看似熱血,其實代價沉重。Rilla、Sotira 等 AI 新創公司將「是否能接受996」列入面試問題,許多員工為了股權與前景勉強接受,但也有不少公司即使祭出25%的加薪與雙倍股權激勵,最終響應的員工卻不到一成。
矽谷不是北京中關村。這裡的法律規範、職場文化與工會意識都對「過勞」有著更明確的警戒線。員工開始反彈,投資人也開始問:這樣的制度真的可持續嗎?
中國模式的輸出,原因是焦慮與競速
「996」並非無的放矢,它源於一種集體焦慮——
在科技競爭已無退路的當下,早一點出貨、早一點上線,可能就多活一年。創業者相信:「現在不熬,未來不保。」
這種邏輯無法單純用對錯來評論。對創辦人來說,72小時工作週是生存策略;對年輕員工來說,是對自我價值的賭注。畢竟在馬斯克、馬雲、賈伯斯這些偶像的故事裡,「犧牲睡眠」幾乎成了成功的門票。
台灣的職場現況是?
「高工時」
2024年台灣受僱勞工的平均年總工時達2,030小時,再創歷年新高,已連續四年攀升,並超越疫情前的2019年(2,025小時)。在39個主要國家中排名第5,亞洲僅次於新加坡。
「低遠距」
疫情期間曾高達70%的企業實施遠距工作,但2024年疫情過後遠距採用率驟降至約25%,回歸「實體辦公為主」。
「勞動參與率停滯」
2025年4月勞動力參與率為59.21%,失業率3.39%,15–24歲失業率最高(約8–11%),反映新鮮人進場障礙。25–54歲核心勞動力參與率持續領先國際水準,但面臨少子化下總量減少的結構挑戰。
「高齡化衝擊」
台灣2025年正式成為「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突破20%。55歲以上勞動參與率僅約9.9%,遠低於南韓(38.3%)、新加坡(31.5%)與日本(25.7%),顯示「早退島」現象嚴重。隨著核心勞動力年齡層推後,2024年35–44歲占比74.4%,預估2030年降至70.1%,需強化中高齡再就業。
面對全球職場劇烈變動,台灣該如何從這場矽谷「996模仿潮」中找到可借鏡的切入點?
答案不在於工時的長短,而是如何平衡效率與福祉、目標與人性。
彈性工時與混合辦公
矽谷的重點不是「加班」,而是「結果導向」。以台灣《勞基法》為基礎,企業可運用「彈性工時制」,如:
- 設定核心時段(10:00–15:00),其餘時間自由安排
- 實施每月/每季彈性排班方案,結合遠端與實體混合工作
這種設計,不是要員工少做事,而是讓他們在最好的狀態做對的事。
目標管理,取代打卡文化
加班不是績效的保證。矽谷用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管理制度替代工時導向:
- 設立明確可量化的目標(而非抽象 KPI)
- 日/週檢視成果進度,鼓勵跨部門協作
台灣可借鏡這一思維,讓員工工作重心從「完成任務」轉向「創造價值」。
職場心理健康與支持機制
矽谷提供的不只是健保,還有心理諮詢、冥想課程、無上限年假等制度。
對台灣企業來說,可以從實際出發:
- 每月設置「心理喘息日」或「身心重整日」
- 聘請心理師或 EAP 顧問入廠/線上定期諮詢
- 建立匿名反饋機制,持續調整職場壓力點
這不只是花錢買形象,而是真正延長人才壽命的投資。
尊重文化與法規,打造可持續制度
台灣有其獨特的「人情味」與「階層文化」。推動彈性工時與新型績效制度時,應以「共識型改革」取代強制性變革:
- 透過工會或勞資會議取得對話共識
- 引入部門試行制,小規模實驗後才逐步推廣
人是台灣企業最大的資產,而非消耗品。
不是「要不要996」,而是我們選擇怎麼工作
矽谷推行「996」不是為了工作本身,而是為了追求更快的市場位置與創新節奏。但最終,沒有員工的健康與承載力,再多的創新都只是空轉。台灣職場的機會不是模仿「996」,而是從中學會如何在高壓中打造出一套以人為核心的高效能體系。
因為真正厲害的公司,不是讓人燃燒,而是讓人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