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的起點:我們為什麼突然都在吃蛋白?
最近一次吃東西,是為了飽足感、快樂,還是因為要「補蛋白」?從便利商店的冷藏櫃到咖啡廳的菜單,「高蛋白」正悄悄改變我們與食物的關係。蛋白飲料、蛋白穀片、蛋白餅乾,無所不在。
根據2025年的美國市場調查,有44%消費者計畫增加蛋白攝取,較去年成長10個百分點。這波看似與健康有關的浪潮,其實已深植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如果你不吃高蛋白,就好像做錯了什麼。
蛋白質,變成一種「正確」的象徵
蛋白質的熱潮,與其說是營養趨勢,不如說是一場集體焦慮的出口。這是一個不容許你「放鬆吃東西」的時代。你不是在攝取熱量,就是在抵銷熱量;不是在燃燒脂肪,就是在補蛋白質。過去我們躲避糖與脂肪,現在則主動擁抱蛋白質,因為它象徵著紀律、目標與自我控制。
而企業則非常清楚這點。從 General Mills 到 Barilla,從星巴克到 Coca-Cola,各大品牌紛紛「蛋白化」旗下產品,因為他們明白:賣蛋白,不只是賣食物,是賣安心感。
冰淇淋也有高蛋白?
2023年,美國出現了一個名叫 Protein Pints 的新創冰淇淋品牌。這個名字,幾乎赤裸裸地告訴消費者:「吃冰淇淋沒關係,因為它含有蛋白質。」
這家由兩位好友創立的小公司,用短短一年時間,從14家店鋪擴展到全美7,000家以上的超市與連鎖門市,包括 Target 和 Kroger。這不是因為他們的冰淇淋比較好吃,而是因為它比較「有正當性」。在這個年代,你想吃冰,但你又不想感到內疚。蛋白質,剛好讓你可以原諒自己。
蛋白質如何重新定義「好食物」?
在健康產業與消費心理之間,蛋白質的角色早已進化。它不再只是肌肉訓練者的專利,而是跨年齡、跨性別、跨族群的必備項目。不論你是減肥、增肌、控制血糖,還是純粹想「吃得更好」,你都會被蛋白質這三個字吸引。這背後其實是一個潛規則:
只要有蛋白質,你就不會被質疑你的選擇。
而GLP-1類減重藥的興起,更助長這股趨勢。人們開始用吃蛋白質來延長飽足感、抑制食慾,彷彿蛋白質成了減重的助攻藥,而不是食物的一部分。
把舊產品「蛋白化」就能重新上市
這場蛋白質戰爭,也讓老品牌找到了一個低成本重啟的方式——
只要改包裝、加蛋白,就能重新回到消費者面前。
Nature Valley 把燕麥棒升級為「高蛋白能量棒」、Barilla 推出「Protein+」義大利麵,Cheerios 則變成「高蛋白穀片」。這些產品的本質沒有變,但我們看它的方式變了。蛋白質不只是成分,而是一張市場通行證。
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蛋白質嗎?
蛋白質風潮會繼續,因為它不只是食品話題,而是一種信仰的建構。但值得問的是:你真的需要這麼多蛋白質?還是只是不想被自己討厭?在營養之外,蛋白質其實扮演的是心理角色——補償、修復、與自我和解。你喝一杯30g蛋白飲料,感覺自己努力了、健康了、值得被稱讚了。
但有時候,我們追求的不是蛋白質,是那種我正在變好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