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真的使用了不少串流平台,這次因為網路升級,送了一年的HBO,從六月至今,我終於好好看完一部影集。
坦白說,我真的是喜歡影集超過日、韓劇,這次有了HBOMAX這個平台可以追劇或看電影,對我來說選擇更多也更貼近我的喜好了。
Mare of Easttown 東城奇案
主角絕對是決定我是否追劇的一個關鍵(畢竟我也算是看過不少西洋影集或電影的人,從實習醫生到慾望城市),我相信女主角是凱特溫絲蕾這件事,這部戲就不會踩雷,而且在許多新聞中已經看過很多好評,自己看完了這部,才會知道好評不是只有劇情,還有人物刻畫的細膩度。
劇情的部分其實有許多轉折,但很佩服編劇的巧思,通常在這種懸疑推理類的作品,往往會著重在推理的過程,但這部很深層刻畫的主角梅珥·希恩,並且以她為核心,帶出每個角色中的關聯性,以及面對東城所發生的兇殺案,從不同的人物互動中去帶出劇情的發展,相對的,人與人之間那些因應關係而有的感情,就一一的在尋求破案的過程中,帶出那些人性和社會角色上的矛盾,抑或是衝突。
神父說:我們的工作是去愛。
這部劇裡我看到很多新的可能,尤其在婚姻關係上,女主角梅珥·希恩本身離異,當他跟前夫各自有了新對象,但仍對自己的兒女或孫子保持良好的互動,甚至參加彼此的婚禮,跟對方的新對象有良好的互動,或許是在我周遭的環境,甚至在台灣,我似乎還沒有看到能夠有這麼坦然和包容的關係可以並存,對我來說,這已經是關於愛最體現的證明。
多少夫妻或情人,分手後兩不相見,面對孩子更像是所有物般的爭奪或佔有,這不禁讓我思考是否是因為在西方的社會,個人的重要性大過於所謂的家族這樣的群體?所以我跟我們,猶如我跟孩子,其實都是不同的個體,也因此就算是一對夫妻,離異後的個體,都不該因為過去的羈絆,甚至因為孩子陷入一種裡不斷的迷思,畢竟孩子始終也是獨立的個體,離異雙親的彼此祝福對方的未來,但卻能繼續對孩子或孫子,用愛付出且共同負擔,我想還是給予孩子愛最大的體現和教育。
愛是彼此祝福。
然而,面對死亡,都是一段曲折又心碎的過程。女主角在很多失去與尋找的過程中,她也不停的自我探索和療傷,從兒子的自殺到最後兇手被揭發,這樣的一個互動密切的小鎮,她由裡而外的都在面對著這些生命的衝擊,然而她一直沒有好好面對的,就是她自己失去兒子的傷痛,但由此劇情發展到最後一集,面對著摯友也要用另一種方式失去自己的兒子,在那個踏入摯友家門前,凱特溫絲蕾銜著淚水,舉步維艱的敲門進入對方的屋裡,又在警局外沈重的進入摯友的車子,那些失去她感同身受,但另一個生命的逝去勢必也要有必要的承擔,生命的定義勢必衝擊著作為母親對孩子愛的真意。
當那個八個月重新踏上祭桌講道的神父,他也有他被質疑的不堪的過去,但當他重新面對人群,同樣身為天主教徒,這又是另外一種感觸。尤以當他說出“我們的工作是愛“,我想這就是這部劇最大的意義,也是我們自己在宗教中最大的平安與祝福,愛。
梅珥·希恩找了兇手的母親,她的摯友,在她擁抱中的哭斷腸,是摯友的原諒與包容,也是對自我的反省與歉意;在她終於打開那個失去兒子那一刻的閣樓,她悠悠上樓的那一刻,這段緝兇的路,不但是讓她接受了自己的失去,也終於在看到別人的原諒中,也原諒了自己。
愛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必需。
緝兇路上這一圈,其實最終看到的是愛的本質,猶如我們感謝天主的賜予,也猶如劇中兇手那位孩子只是單純的希望他的家庭平安,我們用了很多的方式和行為去展現和尋找我們所謂的愛,但我們也因此在愛中失望,在愛中失去,在愛中迷惘。
在現在透過平面能知天下事的世代,我們有時候連愛的本質都感覺模糊,究竟是語言的催眠,還是畫面的敘述?感受和付出,似乎已經是一件沒有那麼容易的事情。
回頭看看,我的貓還是一直扎實的提醒我這件事情。

這部真的很值得一幕幕細細的體會,我覺得凱特溫絲蕾的細膩演技真的讓這部劇有了更深的意義和思考,雖然這是奇案,但最大的意義其實顯而易見,人與人的連結,因為愛有了定義,也有了關係,所以感受失去,但也因此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