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撼動台灣的政治攤牌:25:0罷免結局深度剖析
2025年台灣「大罷免」最終以所有提案全數遭否決告終。此一結果不僅是罷免行動的全面失敗,更是一次民意的清晰裁決,深刻地重塑了台灣的政治議程與權力格局。本報告的分析基於四大核心觀察:第一,全數25件罷免案的失敗,顯示選民最終拒絕了透過此機制進行大規模政治洗牌。第二,反對罷免方的動員與敘事策略,證明比罷免方更為有效。第三,「抗中保台」的單一訴求在地方層級的罷免戰中效力有限。第四,此結果徹底鞏固了賴清德總統的「朝小野大」執政格局,預示著更為嚴峻的立法僵局。
本篇分析將深入剖析罷免失敗背後的數據、朝野雙方的策略對決、國內外各方的反應,以及這場耗費鉅額社會成本的政治風暴,將為台灣的未來帶來哪些長遠的影響與挑戰。
第一部分:政治攤牌的剖析:結果與策略
第一節:選民的裁決:25比0罷免失敗的量化分析
2025年7月26日,台灣超過635萬合格選民迎來了史上規模最大的罷免投票。針對24名國民黨籍立法委員及1名無黨籍新竹市長的罷免案,最終結果以 25案全數否決 告終。此一「完封」結果,其背後的數據揭示了選民意志的複雜面向,絕非單純的失敗,而是一場精密的政治攻防戰的結果。
- 歷史新高的投票率:本次罷免投票率創下歷史紀錄,整體平均投票率突破 56.2%。這遠高於過去的罷免案,例如2021年立委陳柏惟罷免案的51.72%。部分選區如花蓮縣立委傅崐萁的罷免案投票率更超過60%。這顯示此次罷免成功激發了正反雙方的強烈動員,將其演變為一場高張力的政治對決。
- 「雙重門檻」的關鍵作用:此次結果凸顯了《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中「雙重門檻」的決定性影響。法律規定,罷免案通過必須滿足兩項條件:
分析顯示,共有7位國民黨立委,包括王鴻薇、李彥秀、徐巧芯、葉元之、羅廷瑋、傅崐萁及鄭正鈐,其罷免案的同意票數事實上 已跨越25%的同意門檻。然而,他們最終仍因 「不同意票」多於「同意票」 而宣告罷免失敗。
- 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
- 同意票數須達到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的四分之一(25%)以上。
- 罷免性質的轉變:這一現象揭示了一個根本性的轉變。2016年下修罷免門檻後,「同意票需多於不同意票」的規定,實質上將罷免從單純的「同意方動員達標賽」轉變為一場 「朝野對決的肉搏戰」。國民黨及其盟友洞察到,只要能動員出更多的反對票,即可有效抵銷低門檻的效應,最終證明其策略診斷更為精準。
- 反對方的強大動員力:在至少8個罷免案中,投下的「不同意」票數甚至超過了該名公職人員在2024年選舉中的當選票數。例如,新竹市長高虹安及立委鄭正鈐所獲得的不同意票,皆比其當選時的得票數多出2萬6千票以上。這項數據極具指標性意義,它不僅顯示藍白陣營成功鞏固了基本盤,更意味著他們動員出了部分中間選民,這些選民或許對被罷免人並非全然滿意,但更反對透過罷免手段製造政治動盪。
第二節:敘事的戰爭:解構朝野競選策略
此次大罷免的結果,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敘事與動員策略相互碰撞的產物。
罷免方的策略與困境:
罷免方聯盟(公民團體與民進黨)的核心策略是 「抗中保台」 的延伸,試圖複製2020年成功罷免高雄市長韓國瑜的模式。他們將此次罷免定調為對「親中」立委的總清算,並鎖定媒體聲量高、被認為「仇恨值」也高的指標性人物。
然而,此一策略存在數個致命缺陷:
- 組織鬆散分裂:罷免團體內部出現分裂與公開互批的亂象,甚至被批評為「與地方民意脫節」,未能形成統一戰線。
- 過度依賴空戰:雖然在網路上聲量極大,但民進黨直到後期才全面投入地面組織,難以將線上熱度有效轉化為實質選票,暴露了「陸戰」的不足。
- 戰線過長導致疲乏:議題從年初的「國會改革」延燒至年中,導致選民普遍產生政治疲乏感。
反對方的策略與成功:
與之相對,國民黨與民眾黨的聯盟採取了更為成功的反制策略。他們將罷免行動定性為民進黨「輸不起」、「選輸翻桌」的 「惡性政治鬥爭」(簡稱「惡罷」),成功地將焦點從個別立委的適任性,轉移到罷免行動本身的正當性上,並訴諸民眾對政治安定的普遍心理。
在野陣營的具體戰術亦相當奏效:
- 「藍白合」的穩固: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從一開始就定調「反惡罷」,民眾黨主席黃國昌更是親自為反罷免站台,傳達了在野聯盟團結一致的清晰訊號。
- 地方組織動員(陸戰):由台北市長蔣萬安、台中市長盧秀燕等高聲望的地方首長(母雞)親自領軍輔選,深入基層催出反對票,發揮了關鍵的組織戰實力。
- 善用對手失言:巧妙利用賴清德總統言論中被解讀為將在野黨比作「雜質」的片段大肆宣傳,激發支持者的危機感與反感。
這次結果深刻地揭示了,「抗中保台」在攸關國家主權的總統大選中是強大的動員利器,但在這次地方層級的罷免案中,其效力顯著遞減。正如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所觀察,「國民黨立委是親中派」的說法,在這些選區並未獲得多數選民的認同。
第二部分:競技場的聲音:各方利害關係人觀點與聲明
罷免案投票結果揭曉後,各方政治勢力迅速展開論述戰,試圖定義此次民意展現的政治意涵。
第三節:行政與執政黨:承認挫敗,重新校準策略
面對重大挫敗,總統府與民進黨的反應定調為「尊重民意」與「承擔責任」。
- 總統賴清德:透過社群媒體發文,強調「今天的結果,不是某一方的勝利,也不是另一方的失敗」,並呼籲朝野「放下黨派分歧,攜手團結向前」。此舉意在將角色從黨派領袖提升至國家元首,為後續施政尋求和解空間。
- 民進黨中央:時任秘書長林右昌隨即宣布請辭以示負責,表示會深切反省。黨團幹事長吳思瑤也坦承結果「不如預期」,所有批評都會虛心檢討,並承諾對於8月23日的第二波罷免案,民進黨「必須扛起更重、更大的責任」。
第四節:在野勢力崛起:主張穩定授權
在野的國民黨與民眾黨則將結果詮釋為選民對「穩定」與「制衡」的授權。
-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宣稱這不是任何政黨的輸贏,而是「台灣人民的大勝利」,並強硬要求賴清德總統應為這場撕裂社會的「惡罷」向全民道歉。
-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用詞更為銳利,直指這場「大惡罷」造成台灣社會嚴重撕裂,要求賴清德立即道歉,並呼籲行政院長卓榮泰內閣應總辭下台。
第五節:人民的聲音:公民社會與選民
- 罷免團體:核心人物如曹興誠表示,雖然罷免未成,但已經向藍白立委「送出了強烈的訊號」,是一次「道德上的勝利」,表明公民反對他們破壞程序正義,雖敗猶榮。
- 被罷免人:成功保住席次的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等人則掃街謝票,感謝鄉親支持,並強調將更謙卑地傾聽民意。
- 一般公民:看法高度兩極化,社會在此議題上嚴重撕裂。支持者認為罷免是「捍衛國家安全」;反對者則認為這是「民進黨的政治鬥爭」,一位反罷民眾甚至稱「最大亂源不是中共,其實是民進黨」,顯示雙方已無交集。
第三部分:全球凝視:國際反應與地緣政治漣漪
第六節:北京的觀點:一種被證實的敘事
中國國台辦發言人迅速將結果定調為對民進黨當局的民意反彈,指控民進黨「政治操弄完全違背島內人心民意,不得人心」。北京巧妙地採納並放大了國民黨的修辭,進行其「政治作戰」。其目標不僅是向內強化民進黨政府不得人心的印象,對外則傳播台灣民主充滿混亂的負面形象。此舉被視為北京「反獨促統」敘事的勝利,可能使其未來更加大膽地推動對台滲透工作。
第七節:國際社會:對僵局與穩定的擔憂
- 國際媒體:美聯社(AP)、路透社(Reuters)、德國之聲(DW)等,一致將結果形容為 「對賴清德總統的打擊」(a blow to President Lai),並普遍預測賴政府未來將持續面臨嚴峻的政治僵局。
- 學界與智庫: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稱之為「國民黨的全面勝利」,並警告民進黨的「抗中保台」牌在此次罷免中「被否定了」。美國學者奈特・奈克曼(Nathaniel Nachman)則預測此結果將使賴總統「更難推動其議程」,國會衝突將更頻繁,甚至可能迫使賴在某些議題上採取更溫和的立場。
- 美國國務院:對此次罷免結果保持了 「戰略性沉默」。這與其在台灣總統大選後會發表祝賀聲明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沉默是一種深思熟慮的外交政策,體現了其在維持美台關係的同時,不介入台灣內部黨派政治鬥爭的長期原則。
第四部分:清算:成本、後果與前路
第八節:政治的代價:量化社會經濟成本
- 直接財政支出:根據中選會估算,總計26案的選務經費最高可達 新台幣16.2億元(約5000萬美元)。這筆鉅額開支成為反對者攻擊罷免正當性的有力論據。
- 無形的社會成本:更深遠的代價是「政治信任的侵蝕」與「社會的撕裂」。此次罷免將台灣社會進一步推向政治光譜的兩極,加劇了不同陣營間的對立與不信任。學者憂心指出,每一次這樣的選舉都會讓社會撕裂一次,對國家整體意識的凝聚並無助益。
第九節:台灣政治的未來:長期影響
罷免案的「清零」結果,對台灣未來產生了三大結構性影響:
- 立法僵局的固化:最直接的後果是確立並鞏固了「朝小野大」的國會結構。經過此役,國民黨與民眾黨的聯盟更加「身經百戰」,在野聯盟的合作關係將更緊密,賴政府未來施政將備感掣肘。
- 2026與2028選戰的前哨戰:此次罷免被視為未來大選的前哨戰。國民黨成功動員的策略為其備戰提供了經驗與信心;反觀民進黨則暴露了動員能力的不足與論述的局限性,必須深刻檢討。
- 引爆《選罷法》修法爭議:罷免案的結果,為國民黨主導的《選罷法》修法提供了強大的政治動能。在野陣營提出提高罷免門檻,特別是增加**「同意罷免票數需超過被罷免人當選時之得票數」**的條件。民進黨與公民團體則強烈反對,認為這是「沒收人民罷免權」的民主倒退。
這其中存在一個深刻的弔詭:2016年下修罷免門檻,催生了此次大規模罷免行動;然而,正是這次行動的全面失敗,反過來為主張提高門檻的一方提供了最有力的政治彈藥。中選會甚至對此罕見表態,警告此類修法將使罷免「幾無可能成功」,形同架空憲法賦予的公民權。這場旨在實踐公民權利的運動,其最終的歷史遺產,卻可能是促使這項權利在未來變得更難以行使。
結論:一個受壓而非崩壞的民主體制
2025年台灣大罷免以25案全數否決落幕,是一次深刻的民意展現與權力格局的再確認。其核心結論是,台灣選民在非大選期間,表現出對政治穩定性的強烈偏好,並明確拒絕了將罷免權作為改變選舉結果的「延長賽」。
罷免的失敗,使得賴清德政府所面臨的「朝小野大」困境被徹底固化,立法院的政治僵局將成為施政常態。然而,儘管過程充滿對立與撕裂,創紀錄的投票率與各方最終和平接受選舉結果,再次彰顯了台灣民主制度的韌性與成熟。
最終,這場大罷免最大的遺產,或許是引發了對罷免制度本身的根本性辯論。台灣社會未來面臨的關鍵挑戰,將是如何在保障公民監督權利與維護政治穩定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這場風暴雖已平息,但其在台灣政治地景上所刻下的裂痕,以及對憲政制度的深層叩問,將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撫平與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