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兒子從台北回來,原本說好中午一起吃飯,結果十點多的時候,他打電話來說睡過頭了,可能要快兩點才到家,讓我先去吃飯。他回來後,我問他怎麼會睡過頭,他老實地說,因為前一天大學同學來找他吃飯,吃完飯又去唱歌,一路夜唱到早上。
我問他:「你明明知道今天要回來,唱到早上不就沒什麼睡了嗎?」他點點頭,說想趕快補幾個小時眠,沒想到一睡就睡過頭了。
其實,兒子當時可以找個藉口說他很忙所以睡過頭之類的,但他選擇了實話實說。
這件事讓我非常有感觸,因為從兒子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就告訴他:「不管今天發生什麼事,你只要老實跟媽媽說,媽媽一定相信你。但如果你有一次沒說實話,我以後就不會再相信你了。你看,是不是差很多?代價是不是很大?所以跟我說實話,我一定、一定都相信你。」
在同學媽媽眼裡,他也是一個信任的保障,每次他和同學有約,他們的媽媽都會來問我說,我們家小孩和你家孩子有約,我想問一下是不是真的,因為你兒子一定會對你說實話,問你最準,這聽起來雖然好像是一個笑話,但這是真的,那時的我真的很開心,還有點小驕傲,也覺得孩子願意信任我真好~~
所以從小到大,兒子不管發生什麼事,他說了我就信,每信一次,他就更自在地說出真話,現在25歲的他,昨天那一刻依然對我說實話的時候,媽媽的心真的暖暖的!
跳過這樣感動的環節,這件事如果嚴肅一點,可以從兩個層面來分析。
第一,既然已經約好了,就不應該遲到。我也跟他說:「你跟媽媽約可以遲到,但如果是上班或是跟其他朋友有約,遲到可能就不好了。沒有準時起床,這可能就是一個態度上的問題,你不能因為媽媽是家人就輕忽。」他也承認這樣很不對,好像對家人就會比較隨意,生活上的我是一個彈性的媽媽,可是有時也是一個矛盾的媽媽,尺度仍要拿捏,疼孩子的那一面隨時還是需要被原則的理性拉回來。
第二個層面,是他選擇說出真相。雖然知道說出來一定會被唸,但他寧願承受責備,也不願說謊欺騙我。這不僅代表著兒子對我的信任,也顯示了他內心對誠實的認同,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是一個學習,所以在每件事情上,你就會看到他是腳踏實地,並且也是表現真誠和被信任的一面,這點從他朋友的嘴裡,是最多也是最大的稱讚。
有時候看事情真的沒有絕對。遲到本身當然不對,但孩子選擇說真話的行為,卻是這份關係中一份寶貴的資產。它提醒我們,除了評判對錯,更要看見行為背後的心意與勇氣。
信任,是點滴累積而成的
很多家長和朋友會跟我反映:「老師,我的小孩就是會騙我啊!等到我真的發現事情了去問他,他才跟我說實話。」
我想分享的是,即便我和兒子能建立起這樣的信任關係,這也是一點一滴累積來的。
孩子從小就像一張白紙,你給他什麼反應,他可能就給你什麼回饋。如果他不小心做錯事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當一個完美的媽媽,也不要去奢求孩子一定要完美,他也會有做錯事的時候。當他做錯事或做得不夠好時,你給他的反饋是什麼?
一開始,如果孩子發現:「如果我這樣做,你就會生氣,或者給我擺臉色,甚至會被處罰等等。」那他就會想:「那我以後就不要這樣子做。」甚至會出現一些「白色謊言」,因為害怕爭吵、害怕衝突、或者害怕處罰。
但如果家長給予的是理解和引導,而不是一味地指責或懲罰。他們就會知道,即使會被「唸」,這份「唸」背後更多的是關愛和期望,而不是否定他們這個人。這種深刻的連結,讓孩子即便知道說實話會帶來一時的不適,也寧願選擇它,而不是用謊言來逃避。
所以,每個行為的背後一定都有原因。
從骨子裡相信孩子,這個非常重要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請你們相信孩子,你的骨子裡,是要真的很相信他。
也許你會有質疑的時候,但是孩子會知道,你的質疑只是希望知道更多的答案,而不是不相信他。你只是不懂,你需要他講得更詳細,因為他會知道,如果你懂了之後,你就不會問得這麼詳細。也就是說,他可以很安心地說,你也可以很放心地聽。這可能就是我和兒子一直培養起來的默契。
回顧從小到大,有些朋友會跟我說:「就不相信他沒有騙過你什麼事。」我就會說:「如果你一直覺得孩子會騙你,他就真的會騙你。」
我們換個角度來想,有時候不管在任何關係中,你可能心裡已經有一些預設立場,所以你在問他問題或者他回答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他其實不是這樣子的,他一定是騙你的。」因為你已經把預設立場都想好了。
這種狀況,有時候我也會聽到朋友聊起,不管在任何關係理,這樣的溝通真的是最糟糕的一種狀況。
所謂溝通,是在對話之中你是用什麼方式去呈現?也許你心裡不是這樣想,或者說根本沒有去認定他有什麼問題。有些家長也是希望跟孩子建立信任感,但就會習慣性說出的方式是:「你不要騙我,你騙我的話,我絕對不會原諒!」你看這兩種話聽起來就差別很大:
- 「你只要說實話,我一定相信你。」
- 「你不要騙我,不然我絕對不會原諒你。」
你跟孩子說什麼話,他的行為馬上就會改變。
所以我們也要想一下,就像我剛剛分享的,如果你覺得要去相信孩子,從第一個時間點開始,你所呈現出來的話跟動作,你都要讓他相信,你是相信他的。
避免破壞信任的對話
甚至,當孩子都跟你說實話的時候,你卻回答他:「你少騙我了!」這真的也是很危險的親子對話的開始。
「你少騙我了!」這句話,第一個你就已經告訴他說「我已經不相信你了」。那你覺得他後面還會講出什麼「正確的理由」嗎?因為如果他再講另外一個理由的時候,他不是就自打嘴巴了嗎?
這件事想要分享的就是,建立信任感這種東西真的是很微妙。你對他有多少的信任,他就會對你釋出多少的放心。
分享一個班上小朋友的例子,當他如果不小心做錯事,老師一過去的時候,他馬上身體就縮起來,一副怕被打的樣子。我看了其實很心疼,因為孩子的反應一定是最直接的,他一定是曾經這樣做過,然後也許就被打了。
我就跟他說:「老師只是想過來幫幫你,以後你打翻了沒關係,我們只要處理就好了。」剛開始一兩次,他還是會有這種反射動作,可是到後來有一次他把東西打翻了,然後他就看了我一下,跟我說:「老師,我趕快把它處理就好了!」我說:「是的,沒錯。」
這樣的轉變讓我有感動並且感到欣慰,雖然和他的家長溝通過很多次,仍然對他還是暴力相向,但至少在學校給他的感受不是恐懼,是可以包容與接納的。
對事不對人,保護孩子的人格
另外,我們今天處罰,是對事不對人。如果說今天發生事情的時候,你是針對事情還是針對人?如果你是針對事情的時候,他也會去分辨說:「原來我做這件事情是不OK的,而不是我這個人很糟糕。」
可是有些家長會變成是人格攻擊:「你看你怎麼笨成這樣子!笨蛋啊!你為什麼好好的東西會打翻?」你知道嗎?只要每講一次,孩子的人格就被傷害一次,很多時候不是願不願意說實話的問題,也許他面對自己跟別人都沒有自信了。
所以有一句話也值得我們大家去省思:「家長,請你不要當孩子的第一個霸凌者。」
其實我兒子的個性,他不是一個很容易滔滔不絕講心事的人。因為我們之前住在一起,他可能習慣了,他一上車有什麼事情就會講。但是他已經上大學的時候,不見得是他想講的時候,我可以聽他講,也許我在上班,也或許我有時間的時候,他那時候就不想講話。但總會有一些連結,傳個訊息給點打氣,沒有壓力也不是報備,而是很舒服的存在。
所以親子的一些信任度一定是從小培養起來的,不會因為一點事情而有所懷疑跟偏差,而這樣的連結會是你可以一輩子投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