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認為蔣介石遷台,就像鄭成功以台灣為反清復明基地一樣,不夠明鄭治理台灣期間太短,只有22年歷史,而中華民國遷台至今已經75年,明鄭政權無法比擬。
近來查看歷史,發現中華民國遷台與北宋南遷臨安(今杭州),兩事件雖然相隔822年,卻有些類同與差異之處。南宋遷都152年期間,與中華民國遷台期間的比較,如下陳述。
類同處起因:
金國入侵北宋,徽、欽二帝被俘,西元1127年被迫遷都,建立南宋政權,延續宋朝命脈,圖謀北伐反攻。
國共內戰失敗,共產黨取得政權,西元1949年被迫遷都,保存中華民國政權,初期圖謀反攻收復大陸。
內部:
南宋偏安一隅,內部存在與金主戰,主和之爭。
初期實施土地改革、經濟建設,近來存在統獨之爭
關係:
南宋與金國長期對峙,簽訂和約,關係始終緊張
國際「一中政策」下,外交孤立,兩岸關係緊張
文化:
文化精粹在江南延續,將北方文化帶到南方,促成文化的繁榮。
中華文化精髓在台灣得以保存,在本土化後,發展出多元文化。
差異處
民族:
宋金對峙中,強化了漢民族的意識,如抗金民族英雄岳飛。
近年台灣主體意識形成,存在中國人或台灣人的認同差異。
政權:
南宋政權遷杭州,延續了 152年,至1279年元軍入侵結束政權
中華民國遷台灣,已經歷了75年,現仍持續實施自由民主體制。
領土:
南宋始終未能擺脫「反攻復國」的包袱,雖多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最後被元軍所滅。
中華民國實質管轄範圍限於台澎金馬,現已傾向不反攻復國,力求扎根台灣,走向民主。
外交:
南宋對金國的外交策略,在軍事實力不對等的情況下,與金簽訂條約換取生存空間,並輔以軍事防禦來確保長江防線,雖然無法收復故土,卻讓南宋政權得以偏安一隅長達152年。
中華民國外交在中共打壓之下,處境嚴峻,但台灣民主制度的活力、高科技產業的實力,都將是抵禦中共壓力的韌性、尤其在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的優勢,可以抓住中美兩大強權競爭下的平衡點,藉此機會開創台灣未來的前景。
歷史借鏡
南宋末年,金朝國力衰退,南宋選擇與蒙古結盟,共同夾擊金國,雖然成功滅掉了金國,但最終導致強大的蒙古帝國也滅了南宋。這是一個教訓,對於損害國家利益與侵犯主權方面,不可輕易簽約結盟。
南宋被滅亡,主因是蒙古軍隊戰略的調整,不再從淮河防線大規模正面進攻,而是轉向從四川攻入長江上游,然後順江而下,直取南宋都城杭州;關於此段歷史,中華民國在台灣不可認為對方無法輕易橫越海峽登陸台灣,認為台灣島固若金湯,而輕視忽略。中共應該不會從台灣海峽正面進攻登陸,而是改變其他戰術,癱瘓台灣基礎建設,滲透製造社會動亂,封鎖台灣對外管道,阻擋摧毀外力援助,敵方可能的戰略戰術調整,台灣應該做好著實縝密的完整對策計畫,事先模擬各種狀況,做好各項應變演練。
未來挑戰
從南宋遷都經過 152年漫長的歷史來看,中華民國遷台才經過75年,台灣現在的體制,於近年內發生重大變動的可能性應該極低,也許未來會有截然不同的大變化,但在這之前,我們應該強化自身實力,繁榮經濟,深化民主,在兩岸關係上維持區域穩定,採取彈性戰略,以務實態度適切調整策略。中華民國退守台灣與南宋的偏安不同,不是僅僅為了延續舊政權的生命,而是為了追求一個更長久,更民主的國家,更自由,更祥和的社會。兩岸的對峙是場漫長的馬拉松比賽,不能僅依賴外國勢力的援助,而是更需要集結台灣內部各界智慧,團結一心,凝聚力量,共同面對危機與挑戰,這樣台灣才能夠長治久安,平穩安順地再度過下一個75年。
---by lin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