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合報報導"我端4000億美元對美投資 爭取與日齊平的15%關稅",當政府願意豪擲四千億美元(12.8兆台幣)投資美國,我們不禁要問:這筆鉅款,是誰決定的?是誰參與的?又是為了誰而投?
這不是單純的經貿操作,而是一場主權切割的制度劇——人民的資源,被用作談判籌碼,卻沒被邀進談判桌;百姓的未來,被掛在科技旗幟下,卻沒人在乎農田與工廠的聲音。

投資的真相:籌碼是人民,決策不是民主
如果政府端出「對美投資方案」,高達四千億美元,目的是換取與日本、歐盟齊平的 15% 關稅待遇。可這場制度賭局中,百姓只負責提供稅金、承受債務,卻無知情、無參與、無分潤。試算一下,若將這筆資金平均分配給全台 2300 萬人,每人可得 約 17,391 美元(折合台幣約 55 萬)。但人民實際能分到多少?零。
投資之名,主權之實。我們不只失去了錢,也失去了制度的參與權。
誰在談判?誰在沉默?
副院長遠赴華府密室談判,全民卻在電視前被動等待「結果」——這是一種制度語言的墮落:把治理當表演,把人民當觀眾。
而在談判名單外,農民、工人、漁民,這些撐起台灣基底的勞動者,連「表態」的權利都沒有。
連民選官員都批評政府黑箱,那麼,誰為全民代言?誰為百姓發聲?
百姓的選擇權,如何被奪走?
政府說:「我們是為了國家利益。」但國家的利益不該只是 GDP 和投資額,更應該是人民的參與、生活的穩定、公平的分配。
當四千億進入對美談判桌,是否也該有一份主權在民的配比表?是否也該問問百姓:「你願意花這筆錢換這筆關稅嗎?」
制度詩一句
「你送美國四千億,我的田埂還是積水;你談成十五趴關稅,我的收入還是零成長。」
這筆交易,是一場制度性失語,也是一次主權性崩壞。
結語-我們要的不是更高的投資額,是更深的民主參與
我們不反對投資,但反對無人知情的資金輸出;我們不排斥談判,但拒絕代議失靈的密室劇本。人民的稅金不只是預算,更是制度語言;百姓的生活不只是政治結果,更該是談判基礎。台灣若真要成為民主模範,那第一步,應該是把人民拉回制度中心——把談判劇本,改寫為人民的制度劇場。
#主權外包 #美金奔流 #農民沉默 #田裡只剩水聲 #制度傾斜 #美台農業不對等 #不對稱補助 #外交資源再分配 #口號治國 #誰在決定資源流向 #主體缺席 #淹水的不是農田,是制度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