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數千年的封建皇權,我們習慣以「君臨天下」的姿態去理解治理:國家的事,是少數人的事;決策,是權力者的特權;人民,是順民、是被治理的對象。
民主制度的確改變了權力的結構,從選舉、憲政、代議制度等制度層面實踐了「主權在民」的原則。但我們必須誠實地問一句:
在思維上,人民真的成為了國家主人了嗎?
民主選舉制」是否只是新一代的「君主選拔制」?
我們每四年選一次領導人,每天聽從他們的命令與話語,但問問自己——我們選的是制度編織者,還是話術操縱者?人民是否僅止於投票時的短暫主人角色,而在政策設計、敘事建構、權力監督中,仍淪為觀眾與附屬?
看政黨語言便知端倪:
- 「我們要守住這一席」
- 「我們代表人民反對對手」
- 「請支持我們,才能繼續改革」
這些語句,說的其實仍是「我代表你們」,而不是「我們共創制度」。人民的聲音被簡化成投票率,被包裝為口號背景,但從未真正被納入政策模組中。
從政黨語言看出:誰在說政黨之心,誰在聽人民之息?
政治人物談改革,但少談「如何共創」;談民意,但少談「如何參與」;談民調,但少問「人民的日常是什麼」。制度的設計與執行,仍掌握在「被選出來的君王」手中,而非全民共振的節奏中。
這是一種思維延續,一種君主制的敘事殘影。
真正的主權在民:是一種生活中的制度自覺
如果國民真的是國家的主人,語言必須有所轉變:
- 「我們提議這項法案,讓每位居民都能參與灌溉規劃」
- 「這項政策的每一項模組,都開放社群共同編修」
- 「法條不只是法律專家寫的,也是鄰里共同定節奏的工具」
「主人」不只是選擇,更是編織制度的角色。主權不是權力的擁有,而是制度節奏的參與。人民不是旁觀者,而是治理的共同作曲者。
邁向語言自治:我們需要新的制度模組與敘事頻率
我們呼籲設計一套人民共用的制度語言工具包:
- 《政治語言頻率掃描儀》:辨識政黨是否真聽人民的語言
- 《政治人物語言轉化手冊》:協助領導者從君主語言轉化為共創語言
- 《人民制度模組書》:讓每位國民都能設計一塊制度拼圖—
結論:從「主人投票」走向「主人編制」
真正的國家主人不是選舉時出現的「選民」,而是能在每一道制度水渠中調整節奏、共同灌溉的參與者。 從君天下的服從語言,走向主權在民的制度語言,是台灣下一個敘事革命。
我們不要再選君主,而是要共創制度;我們不是臣民,而是共同治理者。 主權在民,不是口號,而是一種人民語言的制度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