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政論節目,自1993年《2100全民開講》開播以來,已走過三十餘年。從早期的民主參與象徵,到如今的話術秀場,政論節目的演化見證了人民如何從「參與者」變成「情緒觀眾」,民主則從制度設計退化成民調競技場。

政論節目的舞台上,政治人物怒吼、話術互毆,主持人像小兵一樣夾在中間,制度語言卻失語沉默。
從「全民開講」到「吃播怒嗆」的話術秀場
曾經,我們可以call-in參與政策辯論;如今,我們只能看名嘴邊吃邊罵。節目變形為聲量對決的媒體戰場,制度辯論淪為戲劇化表演。政治人物如操盤手,名嘴如戰術教練,觀眾則如被情緒操作的支持者。人民從政論節目「看到」什麼?
我們看見的是:誰民調上升、誰聲量高漲、誰操作成功。制度提案在哪?法案辯論在哪?人民只看到選票戰術與情緒操作,卻看不到任何「治理藍圖」。
你印象最深的政論節目是哪一場?還記得你看完的感受嗎?
人民從節目「學到」什麼?
我們學到的是話術技巧:如何嗆聲、如何帶風向、如何切割議題。但我們沒被教會如何草擬制度、如何修訂政策、如何提出公共提案。民主成了表演技術,而不是治理知能。
你曾從政論節目學到真正的制度知識嗎?還是只有誰罵得狠?
節目對民主的「影響」是什麼?
民主只剩下選舉。制度設計被邊緣化、政策辯論被情緒掩蓋、民意被當成數字操作。人民的「主權感」漸漸退場,只剩「我挺誰/我討厭誰」的情緒回應。節目話語也加劇社群撕裂與政治厭倦。
你還相信選舉能代表民主全部嗎?民主有沒有可能是制度、不是情緒?
誰被節目塑造為「喜歡/討厭」的政治人物?
我們喜歡的是在節目上「說話有力」的人,我們討厭的是「被罵得狠」的人。這些偏好往往不是來自政策,而是來自節目話語形象的重複塑造。
你喜歡誰、反感誰,是因為制度實踐,還是媒體形象?
【結語|民主在哭泣】 政論節目的舞台上,政治人物怒吼、話術互毆,主持人像小兵一樣夾在中間,制度語言卻失語沉默。
人民在螢幕前,看見吵鬧,看不見制度;學會情緒,學不到治理;只記得誰罵得狠,忘記怎麼審議法案。
政治亂象在政論節目中反覆上演,而民主——已悄然在一旁啜泣。
要讓民主止住眼淚,不是換節目,是換制度;不是換名嘴,是換語法。我們需要《人民主權工程包》,需要能讓人民說、人民寫、人民決定的制度劇場。
#民主敘事革命 #制度語言 #政論節目 #人民主權 #政治話術 #主權覺醒 #制度模組化 #社群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