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板畫:你的孩子是畫一張好看的兒童畫,還是創作一件好的作品?》--狗竹聊教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樣板畫:你的孩子是畫一張好看的兒童畫,還是創作一件好的作品?》--狗竹聊教育

 

▍刻板的生活印象,成為創作的阻礙

 

在生活中,我們常被各種既定印象與樣式包圍。這些刻板的內容,也經常悄悄限制了孩子的創作想像力。

 

來做個小練習:請你在腦中畫一幅「工作中的護理師」。

 

你是不是也浮現了一位戴著護士帽、穿著白衣、手拿針筒的護理師呢?在我二十多年的兒童美術教學經驗中,當孩子畫到「護理師」這個主題時,有高達八成的作品呈現出相同的形象。為什麼孩子畫作中的想像幾乎如出一轍呢?

 

但曾經有一位孩子的作品讓我印象深刻。他畫的是一位背對畫面的護理師,坐在辦公隔間內打電腦,牆上還有個時鐘。原來,這位孩子的媽媽就是護理師,偶爾媽媽會帶他到工作場所,並用心觀察了當下的情境。那幅畫,或許不是大家心中典型的「護理師形象」,卻深刻而真實,充滿記憶與情感。

 

▍看似豐富,不代表創作有生命

 

孩子的畫作,往往被「畫得像不像」所評價。但除了外在視覺的擬真度,更潛藏著另一層更深的標準——「像不像一張好的兒童畫」。這是一種社會化標準下的隱性期待,也是一種無形的樣式。

 

如果舉辦一場「畫護理師」的比賽,那幅畫著媽媽背影的作品可能無法得獎。理由很可能是:「主角不夠明顯」、「缺乏更多細節」、「不像護理師」。我們的標準,使許多兒童畫作走向細膩、裝飾性強、主角明顯的方向,卻也犧牲了創作的獨特性與情感的深度。

 

這也說明了一個現象:孩子畫得越來越精緻,卻可能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

 

▍情感的記憶,才是創作的根

 

當孩子畫畫時,如果大人過度介入、引導甚至規定內容與樣式,就會削弱孩子創作的原動力與內在感受。

 

回到那位畫出媽媽背影的孩子,他在創作過程中與我談話,細細描述了媽媽工作的樣貌、辦公環境、甚至和同事的對話。他的畫,不只是畫,更是記憶、觀察與情感的集結體。

 

這樣的創作,不需要強調「主題明確」、「技巧高超」,它自然地表達了孩子眼中的世界。

 

▍特效藥的副作用:簡筆畫帶來的圖像定型

 

當孩子說「我不會畫」時,我們該怎麼辦?最方便的做法,就是教他畫。坊間常見的「簡筆畫」正是這樣的特效藥:照著步驟,輕鬆畫出魚、獅子、螃蟹、挖土機。

 

孩子的滿足感來得快,但代價也高。這些快速學會的圖像,變成孩子腦中對物件的唯一想像,想像一下一個教室,所有孩子畫出一模一樣的魚,對學藝術的目的來說充滿了矛盾,也形成未來創作的枷鎖。

 

當孩子習慣這樣的學畫模式,日後要重新訓練觀察力、建立屬於自己的圖像語彙時,就會變得困難。

 

▍自由創作的起點,是「給時間」與「給選擇」

 

一個習慣按部就班畫畫的孩子,當他遇到開放創作時,往往會慌張:「那我該畫什麼?」

 

所以,最需要被提醒的是:給孩子時間去思考、嘗試與決定,而不是急著完成一張「像樣的畫」。一個求快但被動或是習慣固定規則畫畫的孩子,能自由得要花更多時間去想,去習慣老師不規定成品的標準。慢慢重新再理解,原來我可以這麼做、原來不一定跟老師一樣就是好。

 

有些孩子會在創作構思時來和我討論,我會提供一些技巧或想法,接著說:「這些只是老師的參考,你如果有自己的方式,我會支持你的選擇。」

 

這樣的對話,傳遞的不只是技法,更是尊重與信任。

 

▍美術老師,是工匠還是引路人?

 

在數位時代,知識型內容變得容易取得,學科老師的權威逐漸轉變。而在美術教育中,若老師仍以技術教學為主體,反而成為唯一擁有「畫得好」解答的權威。

 

但我們不禁要問:身為美術老師,我們是「工匠」還是「引導者」?

 

我們是否願意放下對技術的絕對掌握,而去陪伴孩子探索他獨特的創造之路?AI 讓我們看見,圖像的再現可以被模仿得極其完美,但真正無法取代的,是孩子內在的感受與個人的觀點。

 

這世界,不需要更多相同的圖像,而是渴望更多獨特的眼睛。

(畫作是5歲孩子,畫下護理師媽媽工作的場景)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狗竹圖文的沙龍
104會員
596內容數
狗竹圖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30
[填空] 就算再忙、再累也要________。 為自己填空吧。 -------------------------------------------- 就算再忙、再累也要畫個畫
Thumbnail
2025/07/30
[填空] 就算再忙、再累也要________。 為自己填空吧。 -------------------------------------------- 就算再忙、再累也要畫個畫
Thumbnail
2025/07/27
[澆水] 記得 每天 幫我澆水   我知道 你幾乎不會感覺到 我長大   但 當你察覺 我已經長大的那一天   回憶過往 每一天澆的水   將會發現 所有 看似沒有變化的努力 都有他必然的 意義  
Thumbnail
2025/07/27
[澆水] 記得 每天 幫我澆水   我知道 你幾乎不會感覺到 我長大   但 當你察覺 我已經長大的那一天   回憶過往 每一天澆的水   將會發現 所有 看似沒有變化的努力 都有他必然的 意義  
Thumbnail
2025/07/26
[信念]   信念的力量 就是   不管當下 是好 或 壞的結果   都是一句   「我會再努力」後   繼續往前直行
Thumbnail
2025/07/26
[信念]   信念的力量 就是   不管當下 是好 或 壞的結果   都是一句   「我會再努力」後   繼續往前直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許多人害怕上繪畫課,感覺與藝術創作遙不可及。但是,繪畫對於大人與孩子來說,仍然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形式來發展創造力和美感。這篇文章分享了一個關於繪畫和創意啟發的故事,並提供了一些建議,讓我們能夠從中看到每個人都擁有藝術細胞的潛能。
Thumbnail
許多人害怕上繪畫課,感覺與藝術創作遙不可及。但是,繪畫對於大人與孩子來說,仍然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形式來發展創造力和美感。這篇文章分享了一個關於繪畫和創意啟發的故事,並提供了一些建議,讓我們能夠從中看到每個人都擁有藝術細胞的潛能。
Thumbnail
到底人類圖對育兒有什麼幫助呢?這篇文章告訴你我自己實驗的心得感想。若你也跟我一樣對育兒感到非常無力,歡迎來看看我的育兒生活喔!
Thumbnail
到底人類圖對育兒有什麼幫助呢?這篇文章告訴你我自己實驗的心得感想。若你也跟我一樣對育兒感到非常無力,歡迎來看看我的育兒生活喔!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兒童繪畫心理學中兩本書的內容和特點,以及適合的讀者群。兩本書分別介紹了兒童繪畫的評量方法和心理學視角,並提供了不同的觀點和應用。適合專業心理學家、兒童心理評估人員,以及對兒童心理學有興趣的家長和教師。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兒童繪畫心理學中兩本書的內容和特點,以及適合的讀者群。兩本書分別介紹了兒童繪畫的評量方法和心理學視角,並提供了不同的觀點和應用。適合專業心理學家、兒童心理評估人員,以及對兒童心理學有興趣的家長和教師。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重新學習畫畫的過程,有對不同媒材的使用和練習,以及學習畫畫的喜悅和療癒效果。文章充滿了對藝術的熱愛和對創作的堅持。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重新學習畫畫的過程,有對不同媒材的使用和練習,以及學習畫畫的喜悅和療癒效果。文章充滿了對藝術的熱愛和對創作的堅持。
Thumbnail
《從畫畫覺察孩子情緒:一幅畫及時發現孩子需求,讓彼此內在連結更緊密》作者: 賴育立(皮皮老師) 出版社:采實文化 作為二寶媽,我每天都在努力走進孩子們的內心,而這本書給了我一把鑰匙,一把能夠打開孩子心扉的鑰匙。 一幅畫,解讀孩子的內心 每當孩子拿起畫筆,在紙上畫下那些看似隨意的線條和圖案時
Thumbnail
《從畫畫覺察孩子情緒:一幅畫及時發現孩子需求,讓彼此內在連結更緊密》作者: 賴育立(皮皮老師) 出版社:采實文化 作為二寶媽,我每天都在努力走進孩子們的內心,而這本書給了我一把鑰匙,一把能夠打開孩子心扉的鑰匙。 一幅畫,解讀孩子的內心 每當孩子拿起畫筆,在紙上畫下那些看似隨意的線條和圖案時
Thumbnail
兒童繪畫不僅僅是一種創作和娛樂活動,它還能夠反映出兒童的內心世界、情緒狀態和潛在的心理問題。 透過深入分析兒童的繪畫作品,我們可以獲得寶貴的洞見,了解他們的想法、渴望和焦慮,這有助於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支持和引導孩子的成長。 佛洛伊德作為這一領域的先驅,為兒童繪畫心理分析奠定了基礎。
Thumbnail
兒童繪畫不僅僅是一種創作和娛樂活動,它還能夠反映出兒童的內心世界、情緒狀態和潛在的心理問題。 透過深入分析兒童的繪畫作品,我們可以獲得寶貴的洞見,了解他們的想法、渴望和焦慮,這有助於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支持和引導孩子的成長。 佛洛伊德作為這一領域的先驅,為兒童繪畫心理分析奠定了基礎。
Thumbnail
每一幅兒童畫作都充滿了想像力和創造力,並反映了他們深藏的情感和經歷。文章探討了兒童繪畫的意義和心理分析的重要性,呼籲支持和尊重每個孩子的心靈,並分享了作者的社群資訊。
Thumbnail
每一幅兒童畫作都充滿了想像力和創造力,並反映了他們深藏的情感和經歷。文章探討了兒童繪畫的意義和心理分析的重要性,呼籲支持和尊重每個孩子的心靈,並分享了作者的社群資訊。
Thumbnail
小孩一出生就像一張白紙, 你給他什麼顏色, 他就呈現什麼顏色。   想給他平靜,就染上粉紅色; 想給他熱情,就染上紅色; 想給他開心,就染上黃色。   凡事父母給的顏色, 終將影響著他的未來。   而在生活中, 我們可以觀察到, 有些小孩出了點問題, 嚴重的, 則是會出
Thumbnail
小孩一出生就像一張白紙, 你給他什麼顏色, 他就呈現什麼顏色。   想給他平靜,就染上粉紅色; 想給他熱情,就染上紅色; 想給他開心,就染上黃色。   凡事父母給的顏色, 終將影響著他的未來。   而在生活中, 我們可以觀察到, 有些小孩出了點問題, 嚴重的, 則是會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