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他的超級粉絲,也是他的「超男兄弟」-他就是劉軒
當軒哥正在日本陪全家渡假時,我和老婆則坐在芬蘭赫爾辛基波羅的海旁的飯店裡,悠閒地吃著早餐。
就在這樣一個寧靜的早晨,我的 Facebook 彈出頭號粉絲的專享通知——原來軒哥剛發了一篇新文,內容一如既往地深刻又誠懇,我立刻讀完。
他談的是《大亨小傳》出版百週年的啟發「紐約和東京之思」,我讀著讀著,也忍不住聯想到我當下所身處的城市——赫爾辛基,便想把他的文字節錄轉述,也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今年是《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出版一百週年。
最近《紐約時報》特別討論這部以紐約為背景的經典小說。
特別是主角 Jay Gatsby——那個靠著機智、運氣、不擇手段、日夜打拚,最終跨越階級、成為眾人矚目的大亨——也被視為嘻哈文化的精神祖師爺,一種極具現代性的「美國夢」象徵。
而這份精神,正是紐約的靈魂。
紐約充滿野心,永遠在催促你向上衝,推開那扇總是半開的門,
用膽識、手腕,甚至一點「bluff」,來撼動命運的規則。
在這裡,沒人問你從哪裡來,
只在乎你撐不撐得住場面。
如 Frank Sinatra 所唱:
“If you can make it here, you can make it anywhere.”
但最近,軒哥人在東京。
某個清晨,他看著身穿白襯衫與黑西裝褲的上班族,一排排走出地鐵站;
目光落在皇居,靜靜坐落在城市正中央,沒有喧囂,卻穩重有力。
那一刻,他深刻感受到:
東京和紐約雖同為世界級城市,但底層邏輯卻截然不同。
東京同樣現代、同樣創新,卻從不急著拋下傳統。
它溫柔地傳遞出一種價值:
「站穩腳下,做好份內之事,就是好日子。」
那份不疾不徐的堅持,並不是不奮鬥,
而是相信在自己的步調中,專注打磨,終能無可取代。
於是他問自己:
如果只能選一座城市來代表當下的人生觀,他會選哪一座?
曾經的他,答案肯定是紐約。
那個滿懷野心的二十幾歲,渴望證明自己,站上舞台。
但現在的他,更傾向於東京。
不是因為不再渴望成就,而是對「成就」本身,有了新的定義。
他不再四處搶占舞台,而是尋找那個適合自己的位置,慢慢深耕。
不是要世界馬上看見,而是留下值得被細聽的聲音。
他說:
這不是「安於現狀」,而是「安守本分」。
而這四個字,忽然變得厚重、有光,也有一種新的敬意。
成功,不再是向上衝的速度,
而是往內走的深度——
一種無聲的努力,一種不張揚的美學。
就像東京清晨的街頭,
人潮靜靜前行,各走各的路,各自努力著。
而就在讀到這裡時,我抬起頭,看著窗外。
我人在芬蘭赫爾辛基,坐在港邊的
✨ Solo Sokos Hotel Pier 4 ✨
桌上是兩塊布朗尼和一杯熱茶,陽光輕灑,身旁是波羅的海,一艘郵輪剛好緩緩駛過,還發出一聲低沈的汽笛。
我突然感受到,
赫爾辛基,像是第三種氣質——
這裡沒有紐約的逼人銳氣,也沒有東京的內斂緊湊,
有的,是一種溫和的餘裕,一種無須爭奪的平衡感。
一種可以對世界說:
「我已經很好,現在,只想與世界好好相處。」
也許,這就是人生更後來的一種狀態:
不是征服世界,而是學會欣賞它;
不是渴望標籤,而是願意安靜做自己;
不是追求聲量,而是享受呼吸。
紐約、東京、赫爾辛基。
三座城市,三種節奏,也對應著人生不同的階段。
你呢?此刻的你,又在哪一座城市裡,看見了自己?
*生命是值得慶祝的
*活著就是一種幸福
#夫妻同行 #商務艙之旅
#波羅的海三小國壯遊趣
#自由20天 #兩人世界好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