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美國宣布對台灣課徵高達20%的「對等關稅」,高於日本與韓國的15%,引發台灣政經界震撼。此舉不僅重創台灣出口導向產業,更讓「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定位」面臨重新定義的挑戰。

台灣的三條可行路徑
① 技術主權升級:從代工者到設計者
- 台灣半導體雖未被納入課稅,但伺服器、電腦零件等主力出口品項首當其衝。
- 政府提出880億元供應鏈支持方案,補助企業進行技術升級與轉型。
- 關鍵策略:推動「不可取代性技術」研發,如AI邊緣運算、冷能節能模組、稀土回收技術。
「我們不是被課稅的出口者,我們是全球記憶與民主科技的設計者。」
② 談判角色重建:從被動應對到主動設計
- 賴清德政府強調「零關稅起點」談判策略,並派遣副院長率團赴美交涉。
- 同時承諾不採取報復性關稅,改以擴大採購與投資作為談判籌碼。
- 談判語感需轉化為「角色定位」:台灣是民主供應鏈的核心,不是附庸。
角色定位重設:
「我們不是被定義的對象,我們是供應鏈規則的共同設計者。」
③ 市場多元化與區域韌性佈局
- 台灣75%的出口流向非美市場,具備市場分散基礎。
- 政府推動「台灣+1」策略,強化東南亞、歐洲、中東市場佈局。
- 同時盤點農漁業受衝擊品項,提出糧食安全與產業保護機制。
🗣️ 角色定位語感:
「我們不是單一市場的依賴者,我們是區域韌性的佈局者。」
結論:角色定位,才是台灣的真正談判籌碼
美國的關稅壓迫,不只是價格競爭的挑戰,更是角色定位的考驗。台灣若仍以「出口者」自居,將永遠被動;唯有轉化為「設計者」、「談判者」、「佈局者」,才能在全球供應鏈中擁有真正的主權語感與制度話語權。
「主權敘事不是抽象口號,而是角色定位的語言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