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在印度,我的名字是活著》從失戀到重生,如何找回愛與內在的能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可能是因為長期練瑜珈的關係,我對印度這個國家一直有一種莫名的憧憬。即便偶爾會看到一些關於衛生、文化、社會結構等等所產生的負面報導,那股來自靈性與古老文化的吸引力,始終讓我充滿好奇。因此,每當看到與印度相關的旅遊散文或書籍,總會特別想一探究竟。

我想,另一方面也或許是在工作上遇到許多來自印度的同事,所以讓我對於他們是否真的如報導上面所說的一樣感到相當的存疑,或許就如同我們生活在台灣這塊島嶼上面,所看到的都是台灣這塊土地上有待改進的一部分,而遺忘了這個養育滋養我們的土地所擁有的美好。

這次讀的是一本書名美得讓人無法忽視的作品——《在印度,我的名字是活著》。

這本書的作者是吉娜,一位我原本在 YouTube 上因為尋找色鉛筆自學影片而認識的Youtuber創作者,後來出自於對於她渾身上下散發出一股異國風情的氣質所吸引,在網路上搜尋了一下發現她出了這本《在印度,我的名字是活著》的旅遊散文,書名彷彿帶著某種生命的重量,我立刻跑去圖書館借來細讀。

吉娜的旅行:從失戀開始的流浪


raw-image

與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相似,這本書同樣是一場因情感而展開的遠行。不同的是,三毛是出於對撒哈拉沙漠的嚮往,而吉娜,是為了療癒一段失戀。

她選擇前往印度,度過132天的旅居時光。這段旅程沒有現下常見的觀光打卡或美食紀錄,而是一場深層的內在整理。她透過與異文化的碰撞,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及當地人的對話,與孤獨的共處,慢慢梳理自己,也重新找回愛人與被愛的能力。

書中紀錄了她在印度所遇見的人、事、物,文字細膩、生動。閱讀的過程中,很容易讓人彷彿靈魂也身處於印度,一起坐上了破舊的巴士,聞到了街頭的香料味,吵雜的街道與喇叭此起彼落的聲音,感受到陌生卻真摯的情感。

轉變:從不習慣到真正活在當下

raw-image

我最喜歡這本書的部分是情感轉換的部分,這種感覺依稀讓我回想起過去出差到中國大陸時,對於文化的不適應,爾後開始融入那樣的生活,也才開始感受到不同國家的美好,這也是培養後來的我適應力很好的關鍵,同時也是旅行讓人感到最放鬆的時刻。

吉娜在書中坦率的描寫她剛抵達印度時的不適與衝擊,像是語言的隔閡、文化的不同等等,讓他一度想要放棄這趟旅途回到台灣,但也正是這些「撞牆期」,讓她開始卸下對世界的防備,學著臣服,學著活在當下。也讓我學習到「活在當下」最重要的前提是對自己與外在帶著好奇、覺察與感恩的心,時時刻刻反思並理解別人。

透過旅途中許多善意的陌生人,無論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或是印度當地人,她慢慢建立起與世界的信任,也重新與自己連結起來。那種轉變,不是瞬間的頓悟,而是許多微小事件累積出的真實蛻變。

在印度一個人旅行,送你一句話:「不要期待,接受一切。」(Expect nothing, accept everthing.)——《在印度,我的名字是活著》

讀這本書的年紀,也影響了我怎麼看它

吉娜在前往印度的時候正好是二十九歲,而這趟印度之旅除了因為失戀而出發,也同時是送給她自己的三十歲禮物。

以現在年近中年的年紀來看這本書,內心多了一份抽離的觀照。二十幾歲的我們,總是有股衝動與任性,敢走、敢愛,也敢痛。那或許是一種不成熟,但正是這種「不計後果」的勇敢,為人生增添了濃烈的色彩。我們的人生也許都需要經歷一次「瘋狂過」的片段,才算真的活過。而這樣的旅程,吉娜用文字記錄了下來。

書的後段,她提到自己從印度轉往德國時罹患重病,甚至走到生死邊緣。那是另一場生命的轉折,也讓她重新思考了與家人、伴侶、自己之間的關係,這段經歷讓這本書不只是「旅遊散文」,而成為一段完整療癒自我內在的生命故事。

給誰的書?

這本書我會推薦給:

  • 對印度文化有興趣、想一窺旅人眼中的印度生活的讀者
  • 喜歡散文、但希望有真實情感轉折與靈性反思的人
  • 正處在人生低潮,希望從閱讀中獲得療癒的人

書中沒有什麼大道理,也沒有華麗技巧,但字裡行間滿是對生命的凝視與坦然。


最後,我想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經歷至少一次的印度,只是那個「印度」,不見得真的是地圖上的那一塊土地。也許,是一段失戀、一場疾病、一次逃離,或一趟為了活著而出走的旅行。

你願意,為了找回自己,踏上一段沒有預設終點的旅程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下班後的100種生活
3會員
4內容數
下班後的100種生活 |𝒮𝒾𝓁𝓋𝒾𝒶 烘焙|美食|閱讀|生活 生活有點忙,別忘了留點時間給自己!
2023/09/28
《你真的可以好好一個人》這本書是老媽跟我去圖書館的時候在新書架上的一本書,在我領取預約書時老媽也突然拿來櫃台說她想借這本書。老媽看完以後極力推薦我要看,但從書名來看大概猜測可能是一種療癒類的書籍吧! 從以前到現在我對於這類的書籍沒有太大的興趣,不過看到前言作者提到禪所定義的「菩薩」就是「自己原本清
Thumbnail
2023/09/28
《你真的可以好好一個人》這本書是老媽跟我去圖書館的時候在新書架上的一本書,在我領取預約書時老媽也突然拿來櫃台說她想借這本書。老媽看完以後極力推薦我要看,但從書名來看大概猜測可能是一種療癒類的書籍吧! 從以前到現在我對於這類的書籍沒有太大的興趣,不過看到前言作者提到禪所定義的「菩薩」就是「自己原本清
Thumbnail
2023/07/26
《被討厭的勇氣》是多年前在書局裡看到書名與副標後,回家在TAZZE上面看到有人在販售二手書,立馬下單的一本書。記得那時候的我對自己相當沒有自信,應該可以說是自卑吧!心裡總有許多負面的思考,看待人事物也總會以悲觀的角度去解讀,常常會覺得無論我怎麼做別人都不會喜歡我的感覺。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剛開始培養
Thumbnail
2023/07/26
《被討厭的勇氣》是多年前在書局裡看到書名與副標後,回家在TAZZE上面看到有人在販售二手書,立馬下單的一本書。記得那時候的我對自己相當沒有自信,應該可以說是自卑吧!心裡總有許多負面的思考,看待人事物也總會以悲觀的角度去解讀,常常會覺得無論我怎麼做別人都不會喜歡我的感覺。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剛開始培養
Thumbnail
2023/07/24
講到建立習慣這件事情,相信大家都一定會想到《原子習慣》這本書。這本書在各大書局與網路書店的暢銷排行榜中已經蟬聯前幾名許久,我自己也是在好多年前看到朋友限時動態分享這本書說非常好看而購入這本書,原以為我會認認真真的趁新鮮趕快看完,但果不其然的像我這樣完全沒有閱讀習慣的人讀了幾頁以後,它就被我默默的收藏
Thumbnail
2023/07/24
講到建立習慣這件事情,相信大家都一定會想到《原子習慣》這本書。這本書在各大書局與網路書店的暢銷排行榜中已經蟬聯前幾名許久,我自己也是在好多年前看到朋友限時動態分享這本書說非常好看而購入這本書,原以為我會認認真真的趁新鮮趕快看完,但果不其然的像我這樣完全沒有閱讀習慣的人讀了幾頁以後,它就被我默默的收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書寫成為我的另一場覺知與修行之旅。
Thumbnail
書寫成為我的另一場覺知與修行之旅。
Thumbnail
回顧二十多年前開始寫部落格時的情景,並談到了在這個追求自我的時代,找回初心的重要性。文章充滿對文字、影像的熱情,並表達了生活隨興的信念。
Thumbnail
回顧二十多年前開始寫部落格時的情景,並談到了在這個追求自我的時代,找回初心的重要性。文章充滿對文字、影像的熱情,並表達了生活隨興的信念。
Thumbnail
旅行 有時會以為 自己像是在尋找那令人感動的力量 有時 卻會是在不斷的發現與覺察那個自己原本知道的事 只是在不同的位置,不一樣的地方 重新看見,而有了新的感受而已
Thumbnail
旅行 有時會以為 自己像是在尋找那令人感動的力量 有時 卻會是在不斷的發現與覺察那個自己原本知道的事 只是在不同的位置,不一樣的地方 重新看見,而有了新的感受而已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關於一位女揹包客獨自到印度自助旅行的心得分享,文章內容講述了吉娜在印度旅行的真實故事和個人體悟。作者在文章中分享了自己在印度旅行時的點滴故事以及感慨,充滿豐富情感的文字和感受。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關於一位女揹包客獨自到印度自助旅行的心得分享,文章內容講述了吉娜在印度旅行的真實故事和個人體悟。作者在文章中分享了自己在印度旅行時的點滴故事以及感慨,充滿豐富情感的文字和感受。
Thumbnail
💡旅遊,是靈魂得以換氣的機轉。用頭腦旅遊,得到的是和過去一樣僵硬;用心旅遊,得到的是靈魂的refresh,自由自在💡
Thumbnail
💡旅遊,是靈魂得以換氣的機轉。用頭腦旅遊,得到的是和過去一樣僵硬;用心旅遊,得到的是靈魂的refresh,自由自在💡
Thumbnail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電影敘述主角在離婚後周遊世界的經歷,分別到義大利、印度和峇裡,透過吃、祈禱和愛,尋求快樂、平靜和平衡。本片探討了美食和快樂的關係、祈禱尋求平靜的過程,以及愛情與內心平衡的挑戰。
Thumbnail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電影敘述主角在離婚後周遊世界的經歷,分別到義大利、印度和峇裡,透過吃、祈禱和愛,尋求快樂、平靜和平衡。本片探討了美食和快樂的關係、祈禱尋求平靜的過程,以及愛情與內心平衡的挑戰。
Thumbnail
為了找尋生命的真相,此生願意付出多少呢? 那年,剛從傳統的佛教團體離開,是因為發現將近十年的打坐冥想跟幾本佛學的書,無法使我從一次情傷的苦海裡解脫,那樣的盲點使我開始對外尋找,一條不同的修練道路。
Thumbnail
為了找尋生命的真相,此生願意付出多少呢? 那年,剛從傳統的佛教團體離開,是因為發現將近十年的打坐冥想跟幾本佛學的書,無法使我從一次情傷的苦海裡解脫,那樣的盲點使我開始對外尋找,一條不同的修練道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