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是多年前在書局裡看到書名與副標後,回家在TAZZE上面看到有人在販售二手書,立馬下單的一本書。記得那時候的我對自己相當沒有自信,應該可以說是自卑吧!心裡總有許多負面的思考,看待人事物也總會以悲觀的角度去解讀,常常會覺得無論我怎麼做別人都不會喜歡我的感覺。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剛開始培養閱讀習慣,亦或是剛第一次接觸阿德勒心理學,閱讀這本書其實對我來說蠻吃力的。在讀到100多頁的時候,有一度想要放棄這本書,但堅持過去後反而很快的就把這本書讀完了。作者岸見一朗、古賀史健用對話的形式撰寫這本書去闡述阿德勒心理學,讓原本可能艱澀難懂的哲學內容變的平易近人。書中的年輕人彷彿就是我們的縮影,在閱讀的過程中常常會覺得年輕人說出來的問題,也是我們常常會把自己困住的問題。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在上下班的通勤時間思考「被討厭的勇氣」是什麼意思?以及這本書想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同時,讓我回想起參加瑜珈培訓時抽到的一張牌卡。當時我抽到這張牌卡,助教對我說這張牌卡超準!我很困惑地看著她,心想著我一直都是依照自己想法生活的人啊!然而,一年多後讀完《被討厭的勇氣》後,我突然豁然地領悟了其中的意義。
「被討厭的勇氣」這個概念是指我們要敢於做自己(並非刻意惹人討厭),無論他人是否喜歡,都要活出真實的自我。這種勇氣意味著不受他人評判的束縛,勇於面對可能產生摩擦或批評的選擇,並且找到內心爭正想要追求的生活目標,勇敢地實踐它們。同時,也學會珍惜自己的價值,勇敢活出真我,才能找到生命中真正的幸福與意義。
作者認為若能夠做到課題分離,許多困擾就能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在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滿足他人的期望而做決定,因此我們在意別人的眼光,害怕別人的評論,使自己活得不自在。然而,事實上我們應該花時間深入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並為自己定義價值,而非盲目將別人的需求置於追求人生目標的首位。
成功的定義因人而異,有些人認為購入豪宅、名車是成功,有些人則認為心靈的富足或親情的陪伴比財富更重要。各種選擇都沒有對錯,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明確選擇一條對自己最有意義的道路並對此負責,別人對你的選擇做出什麼樣的評論是他們自己的課題。
若將課題分離運用在人際相處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情侶間的相處方式,有時一方試圖改變另一方,認為這樣是為對方好。然而,我們能做的僅是告知對方自己的想法,願意全心陪伴或提供協助,但是否改變完全取決於對方自己。
此外,作者也認為一個無法做到課題分離、被認同需求所束縛的人,看似為他人著想,實際上卻是極度以自我為中心。這樣的人通常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無論自己做了什麼,都以自己為焦點,過度關注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作者認為面對自己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平凡。我們常常把「平凡」視為無能的代名詞,但實際上平凡並非等同於無能。相反,當我們願意接受自己的平庸時,我們也接受了一個不完美的自己。透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們能夠在挫折面前勇於承認失敗,從中獲得寶貴的經驗,並借此學習,成為更好的自己。
同時,我們需要將對自我的價值肯定,從「行為層面」轉換為「存在層面」。舉例來說,對於父母親、家人等在乎你的人來說,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有意義的,不需要透過你為他們做了什麼來證明你的價值。
將這種心態應用於養育孩子的情境中,我們應該真實地看待他們的個性和外貌,並對他們的存在感到喜悅與感激。有時我們可能會聽到父母以比較的語氣說:〝你看那個誰誰誰家的小孩…〞。
記得很久以前有一位長輩曾經跟我分享,我們與人相處時,應該從0分開始看待對方的優點,然後再慢慢把分數往上加。如果我們先預期對方應該要是什麼樣子開始,只會不斷地扣分,最終只會看到對方的缺點。
一般而言,我們提到「工作」時往往會直覺聯想到在公司上班。然而,我們是否曾反思過,當我們還是學生時,能夠專心念書,成年後能夠無憂無慮地為自己的未來努力奮鬥,背後究竟是誰默默守護著我們呢?無論是父母親,在供給我們衣食住行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同時幫助我們打理家中的種種事務。
然而,公司中的工作只是我們人生中的一部分。回到家中,我們有家務等工作需要與家人互相合作打造一個舒適的居住空間;進入社會後,屬於這個世界一份子的我們,也擔負著一些社會義務與責任。
在不同的場合中,我們都有不同的角色和責任,但無論何時,我們都應該心存感激,感謝那些默默奉獻的人們,無論是在家庭中還是社會上,都為我們提供支持與幫助。我們的成長和成就離不開這些無私的付出,應該常常反思,並在自己有能力時回饋社會,回報那些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們。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有許多章節都非常值得閱讀,其中很多觀念與瑜珈哲學不謀而合。這些對我們人生有幫助的哲學基礎,都是相通且有啟發性的。例如,書中強調了過去經歷不需要懊悔,因為無法改變;未來也不需要過度擔憂,因為無法預知。我們應該專注於當下。
閱讀完這本書後,「課題分離」成為我日常生活中最常練習的部分。身為一個高敏感族群,我常常在意他人對我的評價,過去我常活在別人的眼光下,甚至在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也會退縮,也很害怕失敗。透過「課題分離」的啟發,我開始比較不會過度執著於無法改變的事物,僅專注在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
另外,接受自己的平凡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樣的態度讓我們能夠放下一些完美主義的執著,勇敢面對失敗。舉例來說,在我自學烘焙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我做出的成品並不如預期,過去的我可能會因此感到焦慮,甚至停下來好一陣子不再動手做烘焙。後來我漸漸領悟到,真正的成長發生在面對失敗的過程中,因為我從失敗中學到很多寶貴的經驗。
而從這個角度切入,我也將這樣的概念運用在人生中面臨到許多的挑戰。像是最近嘗試著寫閱讀心得和拍攝烘焙作品,但對於一個完全沒有這樣經驗的人來說,看著許多前輩的完美輸出,內心充滿了恐懼。然而,當我選擇接受自己是一個零經驗的新手,我反而可以跨出一大步去試著做這些事情,在從過程中去思考怎麼改善。
1. 阿德勒心理學中提倡「目的論」,認為我們需要由經驗中找出能夠達成目的東西,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核心概念
「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2. 自己的人生自己定義並負起責,在猶太教的教義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倘若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究竟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