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真實事件。
我居住於台灣中部一處不大不小的社區,兩棟建築相連、一百多戶人家,自10年前就是鬧中取靜、鄰里和諧的好地方。管理公司多年未變,社區委員會小偷小摸、小恩小惠沒斷過,卻也相安無事,直到一批地方仕紳的到來,打破了平靜。
這群人變賣了祖厝土地撈了一筆,並在交通便捷的本社區置產。他們很有想法、有精力也有政治上的參與意願,便投入了委員會選舉。為了避免「菁英感」嚇退投票的居民,他們提了一位鬱鬱不得志的前主委代為參選,事情從此往不妙的方向發展。
該主委參選人先是在社區大會上大肆指謫現今委員會的弊端,並指控社區物業管理公司伸出黑手介入社區事務,且表示他若當選必會更換該管理公司、妥善運用現有社區公款、提升居民福祉等。社區居民們看見了他背後仕紳們的影子;管理公司備受威脅而開始防衛;現任主委則成為和事佬、希望衝突不要激化。選舉開票:他未選上。
先是震驚錯愕,後是惱羞成怒,落選者開始無差別提告當選的委員、管理公司人員、部分投票居民「偽造文書罪」,質疑選舉不公。社區群組中瀰漫著火藥味、支持者與反對者相互攻訐,常有居民下樓與警衛爭吵,僅僅是因為警衛任職於管理公司。紛紛擾擾未曾停歇,新主委不得不關閉社區群組以停止仇恨蔓延。但一切已經太遲,兩棟建築各自擁戴現任主委與未選上的前主委、原居民和仕紳集團彼此對立,居民們看彼此的眼神逐漸不善。
為團結社區,當選者花費不少公帑辦了市集活動與中秋烤肉卻收效甚微、社區物業管理插手其中的事實也日益明朗,兩棟建築孤立於城市中任仇恨蔓延。仕紳、居民、既得利益者、政客、多數無辜且無知的人們,社區依舊在正常運作,一切卻如此熟悉。孰好孰壞、誰對誰錯?不重要了!因為在仇恨啟動的時刻,我們彼此眼中沒有鄰居,只有敵人。
想當成一則寓言故事來闡述,卻遺憾的發現:無須加油添醋,一切即是社會的縮影。前人借古諷今,而我就活在這則寓言故事裡、無處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