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很多股市投資分析師都會根據歷史資料來預測未來走向。他們這樣做似乎並沒有錯。因為,我們在研究地球的大氣氣象時,也會參考地球的歷史和冰河時期所蒐集的的資料來做分析。同樣,醫療領域的進步也是基於過去的病歷來研發出新藥和新的醫療技術。因此基於相同的邏輯,股市分析師自然會用過去股市歷史資料來預測未來的趨勢走向。
投資理財是: 不理性 + 不完美的決策
然而,金融的投資理財並不是一門沒有生命和感情的硬科學。投資理財涉及到人們在資訊有限的情況下,面臨突發狀況下因為牽涉到自己未來的財富增減,便會涉及人性中的貪婪、股價下跌時風險承受的能力、緊張和恐懼氛圍等眾多因素匯集,而使人們常常在不理性中做出不完美的決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很難根據過去的股市行為來預測未來走向。經濟學裡常提到市場裡會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股市特別好或特別差時進行調整,所以股市很少會長時間 (多頭或空頭) 趨勢一直保持不變。因此,我們不能依賴股市過去歷史的數據資料作為基礎來預測未來。歷史學家就是先知,這句話不能應用在充滿人性、心理學、不理性…等的金融投資理財領域。
在投資理財領域,我們常常因為個人的因素對某些產品或服務產生特別的偏好。如果這些經驗使我們投入股市,購買相關產業的個股並取得成功,我們會發現這些經驗往往易導致過度自信,而非精準預測能力。
預測失準怎麼辦?
例如,許多台灣股民曾經長期購買與持有相關類股(譬如:塑膠類股,鋼鐵類股,金融股…等),認為這些公司每年配息穩定。累積出經驗從年輕到中年甚至準備退休(幾十年配息雖有高低起伏但大致不變)。然而,這種過度自信可能讓我們忽略了股市的各種風險。當面對外在環境變化(例如科技進步、地緣政治等因素),可能讓我們所持有的股票在一段時間內(幾年間)大幅變化(由高處下跌),從過去光輝閃耀的舞台(曾經的股王、股后)上跌落下來。若是放長台股的歷史(問問樂齡銀髮年輕時有碰股票的)可以看到此種軌跡先前發生過且一再重複,只不過是換了一批又一批(股名-股票名稱與股民)。
更重要的是,此時身為投資者的我們是否能冷靜面對、承認自己的錯誤?還是選擇持續抱著過去的結果不放,冀望有一天能夠再次谷底翻身?這是投資人在選擇單一個股或主動式ETF時所必須承受的風險與可能面對的情境。投資人一旦過於依賴自身的投資歷史並將其視為未來回報的指南,就會面臨更大的風險上身與財富傾塌的危險。
甚麼是意外事件?
我們往往沒想到所謂的最糟情況,是在我們預料之外那些意外事件的發生。而這些意外事件是在沒有前例和過去資料可依循的情況下臨時發生。譬如:日本的2011年發生海嘯對福島核子反應爐的重傷害或是我們台灣在921大地震所造成全省建築物的傷害,兩者都非設計或對資料分析的失誤。當初設計師有參考過去的資料做出合法與堅固的設計,只是沒有發揮想像力也缺乏對未來極端值狀況發生可能想像的衝擊力與傷害做預先防範,所以造成了一次又一次寫在歷史上的傷痛紀錄。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未來可能與過去截然不同,在金融領域做預測上時更是要做好心理準備。
當預測失準時,投資人應該如何應對呢?我們需要理解錯誤並知道源於未能預見某個事件。世界充滿不確定性,無人能精確預測未來走勢。畢竟這個世界隨時連動充滿變數讓人實在是難以預測! 結果造成:這次不一樣是我們常聽到的理由!(言下之意,這次不算我們重來!) 過往的意外事件(既然是意外就是超乎去歷史的資料)提醒我們,下一次的意外事件同樣難以預測。這種特性意味著我們完全沒有事先準備。而每次的意外事件都衝擊力巨大,也說明過去的歷史不能提供任何指引。在金融投資領域的歷史,更是無法成為判斷依據也無法給予我們方向。
之前提到過的長尾效應(請參考之前文章《最終勝出的心法》),是表示一些少數事件/產品會產生重大衝擊/成果的影響。從世界災難的觀點來看,少許的意外些事件也會帶來難以估計的巨大損失。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大流行,由於疫苗試驗室管控不當導致全球無數人死亡、各國封鎖邊境,引發全球的經濟恐慌。再如2008年房貸寬鬆引發美國股市金融海嘯引發全球股市大跌與經濟陷入不景氣。這些少數意外事件引發全球經濟動盪都是事前無法預料的。這正如長尾理論所述少數幾件事會對未來產生重大影響。
做投資,過去的歷史資料可以預測未來嗎?
投資可算是近年新起的領域。譬如大家關心的健保至今剛滿30年(1995年3月1日正式實施)、勞退(新制)約20年歷史。以美國為例,其許多人退休儲蓄理財方式是最近約半個世紀的歷史,而目前盛行的科技產業及其所需的創投產業也僅有近30年的發展歷程(台灣更晚)。這些產業在一~兩個世代(decades)之前是沒有的,更遑論有長期資料可供參考。50年前的科技股也並不存在於美國的股市。台股有電腦資料的歷史也不超過約40年。所有的事情都是在邊做邊學中摸索前進。何況財務金融領域還牽涉到複雜的人性與心理學,每個人狀況與感受更不一樣,更不應根據過去的資料來對未來投資做預測。
看到意外事件的一再發生卻無法事先防範。這告知我們過去的資料無法成為未來預測的基礎,也因為時空條件已經大幅改變,現今的世界跟過去每天都有不一樣,唯一不變的就是持續的改變。即是財經大師與其著作書籍在不同版本內容持續做改變也不畏懼人們異樣的眼光與指責。這也驗證在財務投資領域因時空環境早已改變,過去的模式/看法/公式與資料等,已不適用也不能作為對未來投資的預測依據[1]。
面對股市歷史起起伏的諸多突發事件與衝擊,當投資人回顧股市歷史時間越久,將會發覺投資人對股市高低起伏衝擊下的反映越趨於平淡穩定。因為在人們面對壓力下的行為舉止和激烈反應,最終會隨時間拉長而逐漸趨於穩定。但是,針對特定趨勢(新興科技興起,AI)、交易、產業所連結的市場(地緣政治),會牽涉到多元變數與即時動態的眾多因素。此時,我們理財的方法將無法以人類慣性的線性模式思考來做預測而須不斷的改變與演化。這時若想要以歷史學家的觀點按照過去的資料(未思考到現今的世界早已變化)作為判斷依據是無法去預測未來的。
譬如,近30年來科技的進步與科技業的興起(股市也才有科技股的存在),讓世界隨之變化(包含經濟、股市、國家競爭力、GDP、…)。與其用過去沒有科技時代的歷史資料做投資預測,不妨用近幾年造成經濟改變與最近的重要歷史(衝擊)的原因事件(譬如:戰爭、地緣政治、大國新政策-關稅,國家安全/生活需求不可或缺的-先進晶片/半導體…等),作為對未來發展趨勢走向的參考(但非短期技術分析的預測)。
長時空下的穩健投資建議
作為投資人針對未來看法,了解到股市的不確定性與歷史資料在預測未來的不可依賴性後,我們除需反省自己的投資策略外也希望盡量減少投資路上的不確定性(不穩定定性)。在此考量下,投資整體市場的指數型ETF(就是買下整個股市的大海或至少買下股市的大部份,例如:選擇台股0050或美股SPY/VOO)除降低無法預期的風險,也可提供長期穩定的年報酬。這使我們(散戶大眾)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無法預測風險時,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並享受長時間等待後複利帶來的豐厚回饋。
[1] 智慧型股票投資人,2018。Benjamin Graham 班傑明.葛拉漢 Jason Zweig 傑森.茲威格。寰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