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書名非常直白,叫做《企業就是自媒體》。這幾個字其實點出了今天行銷環境最核心的趨勢:企業不能再把媒體單純視為「廣告投放的渠道」,而必須意識到自己本身就是媒體的經營者。
過去,我們談行銷,更多是「換取曝光」。買下一段黃金時段,或刊登一則平面廣告,品牌就能短暫地被看見。但廣告下檔,熱度便逐漸消散。這樣的行銷,本質上是一種「租用注意力」的模式,代價高昂,效果有限。然而在新媒體時代,品牌經營的核心已經轉移。企業必須像媒體一樣,持續輸出內容,長期維繫與顧客的互動。只有當內容變成日常,品牌才有機會走進消費者的心裡,成為一種被認同、被信任的存在。這不只是行銷技術的轉變,更是企業經營哲學的更新。
▎從川普看「內容即力量」
或許最戲劇化的例子,就是川普的當選。他沒有任何從政經驗,滿嘴跑火車,卻憑藉社群媒體的操作,成功顛覆傳統政治遊戲規則。
當時主流媒體大多嘲笑他,甚至用誇張的鏡頭凸顯他的荒唐。但川普卻懂得「做自己、做內容、做陣地」。他透過社群媒體直接對話群眾,用挑釁、戲謔甚至爭議性的語言,製造話題與討論。這些看似「不專業」的手法,反而贏得了廣泛的關注。
他的內容並非精緻,而是「真實」。而這份真實,恰恰擊中美國底層民眾的情緒。行銷學角度來看,川普並非靠「黑天鵝事件」逆襲,而是深刻掌握了內容行銷與社群經營的精髓。
▎從羅振宇看「人格即品牌」
中國的新媒體實踐者羅振宇,也提供了一個截然不同卻同樣有力的例子。他不是單純做內容,而是透過「人格」來塑造品牌。
他曾說,媒體的價值已經從「資訊」轉移到「人格」。在傳統媒體時代,有內容、有管道就能壟斷話語權;但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平台,差異化的核心在於人格魅力與價值觀。
他的《羅輯思維》,看似是一個知識分享節目,但實際上,他透過語音、影片、脫口秀,持續塑造一個「可信賴的知識型人格」。粉絲追隨的,不只是資訊,而是對他的認同。這就是自媒體的本質,人格即品牌。
▎從寶僑、可口可樂到愛迪達:國際品牌的轉身
國際品牌同樣在這股浪潮中做出改變。寶僑旗下的海倫仙度絲、潘婷、飛柔,曾經因品牌老化而面臨挑戰。直到他們意識到,單靠明星代言與傳統廣告,已經無法打動數位世代。
於是他們嘗試以內容行銷翻轉印象。最經典的案例,是SK-II的「相親角」廣告。短短幾分鐘的影片,觸及了中國社會對「剩女」的刻板印象,卻巧妙轉化為「相信自己、改變命運」的價值訴求。這不只是賣化妝品,而是與年輕女性站在一起,提供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
同樣地,可口可樂選擇讓員工成為廣告的主角,傳遞「快樂」的品牌精神;愛迪達則跨足多元媒體,強調社群互動與年輕文化的連結。這些品牌共同告訴我們:廣告不是品牌的全部,內容才是品牌的靈魂。

▎我對企業行銷的反思
從這些案例,我越來越確信:在這個新世界裡,行銷必須「先有意思,才有意義」。品牌不應只追求曝光,而是要創造能夠觸動人心的內容。
內容不只是影片或文章,而是一種長期的價值輸出。當企業持續、真誠地分享,不論是知識、故事、價值觀或文化,它所建立的不只是流量,而是一種「信任資產」。
而這份資產,比任何一檔廣告來得長久,也更有力量。
▎當企業開始說自己的故事,品牌就有了靈魂
對我而言,《企業就是自媒體》這本書不只是一個行銷觀念,而是一種經營哲學。川普、羅振宇、寶僑、可口可樂與愛迪達的故事,都在提醒我們:
企業必須擁有自己的聲音,並透過內容與顧客建立持續對話。
因為在這個資訊爆炸卻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唯一能讓品牌長久被記住的,不是一次性的大手筆廣告,而是一次次有溫度、有價值的內容交流。
企業就是媒體。當你開始用這樣的眼光看待自己,品牌的未來將會完全不同。
🎧【收聽南希不設限的完整內容 Podcast】
購書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