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幸福破碎:六名孩子成了孤兒 受害者如何放下無法言說的痛? _______我與林作逸老師的對話
一年前,我訪問了令人敬佩的 林作逸老師。他原生的家庭故事最近拍成了戲劇《我們六個》,一齣改編自真實家庭悲劇的電視劇。它不是虛構的,它的原型,主角林老師就坐在我的面前,聲音溫柔、眼神慈祥。
~攝自李俊葳
林老師1970年出生,原本生活在小康之家,父親經營多種事業,母親雖失明,卻是家中支柱。家裡有六個孩子,本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直到1984年,命運毫不留情地撕裂了一切。
那一年,14歲的林作逸接到消息,母親在台東轉高雄「意外燙傷病危」。 等他趕到醫院,只看到一具冰冷的遺體。多年後真相揭曉,那不是意外,是父親的外遇對象用熱水將母親燙死。更不可思議的是,20年後,同一個女人又親手奪走了林父的性命。
我在聽老師講這段故事時,心頭沉重。他沒掉眼淚,但字字句句都像經年累月裡的沉痛。
「我當年想的很簡單,只想趕快長大,把妹妹們帶大。」
他告訴我,媽媽出事後,社會局的協助很有限,他與哥哥、姊姊只能靠打工維生。週末,他們騎著腳踏車發房地產廣告,節日就挨家挨戶賣聖誕卡。最後,他主動填表,將三個妹妹送入教會育幼院,而他和哥哥也在考上師專之後,自行申請進入育幼院,換得一個有書念、有飯吃的未來。
我聽著這些過程,忍不住想問:「當年那樣的你,是怎麼熬過來的?」
林老師說,他心中住著兩個「作逸」,一個還是孩子,想要做夢;另一個被逼得早熟,要扛起家庭,要活得比別人努力、比別人更早醒來。
他幾乎不在床上睡覺,熄燈後抱著睡袋到教室讀書,拚成績,拚未來。他的同學回憶起來都說:「你好像從來沒出現在聯誼活動裡。」是啊 ! 因為他在教家教、賺錢,幫妹妹補習、繳學費。
這樣的人生,在他口中不是苦,是「選擇」。
我原以為經歷這一切的人,對生命會有無法釋懷的仇恨。林老師坦白,過去他確實希望那名殺害母親的女人被判重刑。他說:「那時候我以為,她死了,我心裡就能平靜了。」
直到多年後,他遇見作家張娟芬,開始與各種人對話,思考加害人與被害人之間,是否只有一種正義。他說他原諒了嗎?或許還沒有,但他學會放下。
「我不會擁抱她。但我選擇不再活在恨裡。」
他認為原諒有很多層次,不是偉大的宣言,而是心裡的一種選擇。他說得很誠實:「如果我一直活在這個恨裡,那麼這個傷就永遠不會癒合,我永遠困在過去。」
林作逸現在是國小老師、大學助理教授,擁有教育博士學位及法律博士班就讀中。他教孩子什麼是責任,什麼是自我掌握。他甚至寫了博士論文,主題就是「責任課程的教育效果」,我聽見時忍不住感動,因為這不是理論,而是他用人生走出來的信念。
林老師說,他的理念是:「我要活出祝福,成為別人的祝福。」他說得那麼平淡,卻讓我心裡哽咽。
這個社會太多悲劇,但像林作逸這樣從悲劇裡長出來的陽光,才是真正讓人療癒的力量。
我希望更多人看見這篇分享,也去看看大愛劇場《我們六個》,不是為了了解一個家庭的創傷,而是為了相信 :
即使生命的風雨再大,「愛」讓我們有力量選擇面對陽光,讓陰影留在背後。
林作逸老師曾當選模範父親,南希以此篇文章祝福他與天下父親88節快樂。
🎧【收聽南希不設限的完整分享 Podcast】於留言處
https://player.soundon.fm/p/de08cf6b-4369-4548-a30e-60c77faa9a86/episodes/8d93ad0e-d554-4b7a-a09e-343df7453ad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