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童年治癒一生,還是一生治癒童年? 你懂得讓原生家庭的痛點,轉為亮點嗎?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當幸福破碎:六名孩子成了孤兒 受害者如何放下無法言說的痛? _______我與林作逸老師的對話

一年前,我訪問了令人敬佩的 林作逸老師。他原生的家庭故事最近拍成了戲劇《我們六個》,一齣改編自真實家庭悲劇的電視劇。它不是虛構的,它的原型,主角林老師就坐在我的面前,聲音溫柔、眼神慈祥。

raw-image

~攝自李俊葳


林老師1970年出生,原本生活在小康之家,父親經營多種事業,母親雖失明,卻是家中支柱。家裡有六個孩子,本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直到1984年,命運毫不留情地撕裂了一切。

那一年,14歲的林作逸接到消息,母親在台東轉高雄「意外燙傷病危」。 等他趕到醫院,只看到一具冰冷的遺體。多年後真相揭曉,那不是意外,是父親的外遇對象用熱水將母親燙死。更不可思議的是,20年後,同一個女人又親手奪走了林父的性命。

我在聽老師講這段故事時,心頭沉重。他沒掉眼淚,但字字句句都像經年累月裡的沉痛。

「我當年想的很簡單,只想趕快長大,把妹妹們帶大。」

他告訴我,媽媽出事後,社會局的協助很有限,他與哥哥、姊姊只能靠打工維生。週末,他們騎著腳踏車發房地產廣告,節日就挨家挨戶賣聖誕卡。最後,他主動填表,將三個妹妹送入教會育幼院,而他和哥哥也在考上師專之後,自行申請進入育幼院,換得一個有書念、有飯吃的未來。

我聽著這些過程,忍不住想問:「當年那樣的你,是怎麼熬過來的?」

林老師說,他心中住著兩個「作逸」,一個還是孩子,想要做夢;另一個被逼得早熟,要扛起家庭,要活得比別人努力、比別人更早醒來。

他幾乎不在床上睡覺,熄燈後抱著睡袋到教室讀書,拚成績,拚未來。他的同學回憶起來都說:「你好像從來沒出現在聯誼活動裡。」是啊 ! 因為他在教家教、賺錢,幫妹妹補習、繳學費。

這樣的人生,在他口中不是苦,是「選擇」。

我原以為經歷這一切的人,對生命會有無法釋懷的仇恨。林老師坦白,過去他確實希望那名殺害母親的女人被判重刑。他說:「那時候我以為,她死了,我心裡就能平靜了。」

直到多年後,他遇見作家張娟芬,開始與各種人對話,思考加害人與被害人之間,是否只有一種正義。他說他原諒了嗎?或許還沒有,但他學會放下。

「我不會擁抱她。但我選擇不再活在恨裡。」

他認為原諒有很多層次,不是偉大的宣言,而是心裡的一種選擇。他說得很誠實:「如果我一直活在這個恨裡,那麼這個傷就永遠不會癒合,我永遠困在過去。」

林作逸現在是國小老師、大學助理教授,擁有教育博士學位及法律博士班就讀中。他教孩子什麼是責任,什麼是自我掌握。他甚至寫了博士論文,主題就是「責任課程的教育效果」,我聽見時忍不住感動,因為這不是理論,而是他用人生走出來的信念。

林老師說,他的理念是:「我要活出祝福,成為別人的祝福。」他說得那麼平淡,卻讓我心裡哽咽。

這個社會太多悲劇,但像林作逸這樣從悲劇裡長出來的陽光,才是真正讓人療癒的力量。

我希望更多人看見這篇分享,也去看看大愛劇場《我們六個》,不是為了了解一個家庭的創傷,而是為了相信 :

即使生命的風雨再大,「愛」讓我們有力量選擇面對陽光,讓陰影留在背後。

 

林作逸老師曾當選模範父親,南希以此篇文章祝福他與天下父親88節快樂。

 🎧【收聽南希不設限的完整分享 Podcast】於留言處

https://player.soundon.fm/p/de08cf6b-4369-4548-a30e-60c77faa9a86/episodes/8d93ad0e-d554-4b7a-a09e-343df7453adb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南希不設限書房
10會員
31內容數
南希主持《不設限自媒書房》,走過影視、新聞與藝文現場,戲劇學碩士出身,喜歡紐約的百老匯、外百老匯與現代舞的自由氣息。熱愛藝術的奔放,也關注心靈、人際、創業與生活美感。最愛吳爾芙的一句話:「人不該是插在花瓶裡的靜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隨風起舞的韻律。」不設限,就是南希的生命風格。
南希不設限書房的其他內容
2025/08/01
中年重新審視人生價值與意義的反思文章,分享閱讀《重啟人生》後的感悟,探討如何從追求成就轉向尋找生命中的第二曲線,並鼓勵讀者誠實面對自己,活出真實自由的樣貌。
Thumbnail
2025/08/01
中年重新審視人生價值與意義的反思文章,分享閱讀《重啟人生》後的感悟,探討如何從追求成就轉向尋找生命中的第二曲線,並鼓勵讀者誠實面對自己,活出真實自由的樣貌。
Thumbnail
2025/07/31
一位資深記者在50歲時放下人人稱羨的職業,轉而投入南投仁愛鄉的親愛愛樂弦樂團,從批判到陪伴,從計較到甘願,用更深刻溫柔的方式說故事,用音樂改變世界。
Thumbnail
2025/07/31
一位資深記者在50歲時放下人人稱羨的職業,轉而投入南投仁愛鄉的親愛愛樂弦樂團,從批判到陪伴,從計較到甘願,用更深刻溫柔的方式說故事,用音樂改變世界。
Thumbnail
2025/07/26
本文分享作者參與專案的經驗,並以此引出「說故事」在品牌創造中的重要性,推薦許榮哲的《三分鐘說18萬個故事,打造影響力》一書,並以賈伯斯、盲人乞討等例子說明情感連結勝於單純訊息傳遞的道理。
Thumbnail
2025/07/26
本文分享作者參與專案的經驗,並以此引出「說故事」在品牌創造中的重要性,推薦許榮哲的《三分鐘說18萬個故事,打造影響力》一書,並以賈伯斯、盲人乞討等例子說明情感連結勝於單純訊息傳遞的道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次當我看到電影裏有人為他人犧牲自己,我總會不自覺傷心流淚。深觀這份情感,是源自我的父親。
Thumbnail
每次當我看到電影裏有人為他人犧牲自己,我總會不自覺傷心流淚。深觀這份情感,是源自我的父親。
Thumbnail
一段關於父親離世後情緒起伏的過往,分享自己在父親過世後的情緒和療傷過程。透過心理師的建議和輔導,學習面對和思索這些情感。
Thumbnail
一段關於父親離世後情緒起伏的過往,分享自己在父親過世後的情緒和療傷過程。透過心理師的建議和輔導,學習面對和思索這些情感。
Thumbnail
「放手」從來不容易,放下憎恨、放下恐懼(對女兒生活的過度掌控)、放下不捨.....是人們一輩子都在學習卻未必學會的生活課題。—我的母親手記
Thumbnail
「放手」從來不容易,放下憎恨、放下恐懼(對女兒生活的過度掌控)、放下不捨.....是人們一輩子都在學習卻未必學會的生活課題。—我的母親手記
Thumbnail
生養孩子花的心力財力勞力苦力是算不清的,只要看到孩子一步一步平安長大,一切都值得了,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回饋。 然而,教養孩子不容易,難免掉入自己習性的窠臼,不自覺以我執教導孩子,孩子心性不同,有的孩子能接受,有的則會反抗到底。如果我們能用智慧善解和包容的方式面對諸多親子問題,用愛和耐心消弭衝突,
Thumbnail
生養孩子花的心力財力勞力苦力是算不清的,只要看到孩子一步一步平安長大,一切都值得了,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回饋。 然而,教養孩子不容易,難免掉入自己習性的窠臼,不自覺以我執教導孩子,孩子心性不同,有的孩子能接受,有的則會反抗到底。如果我們能用智慧善解和包容的方式面對諸多親子問題,用愛和耐心消弭衝突,
Thumbnail
這本書談及了作者羽茜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並提出對父母和孩子關係的特殊見解。書中提到的關鍵詞包括愛、家庭傷痕、獨立個體等。
Thumbnail
這本書談及了作者羽茜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並提出對父母和孩子關係的特殊見解。書中提到的關鍵詞包括愛、家庭傷痕、獨立個體等。
Thumbnail
「你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最像自己的父母嗎?」 「什麼時候?」 「當孩子說出:『我這輩子都不會像你一樣!』的時候」 這段對話出自我大學修習《家庭發展》時,教授在課堂中說的一段話,當時聽完全班同學只覺得有趣,沒想到多年前一句玩笑話,卻成為現今正中眉心一發子彈。
Thumbnail
「你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最像自己的父母嗎?」 「什麼時候?」 「當孩子說出:『我這輩子都不會像你一樣!』的時候」 這段對話出自我大學修習《家庭發展》時,教授在課堂中說的一段話,當時聽完全班同學只覺得有趣,沒想到多年前一句玩笑話,卻成為現今正中眉心一發子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