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室內設計公司剪YT長片3年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間室內設計公司負責YT頻道影片的企劃、拍攝、剪輯,但因為老闆不太會採納我的企劃,還會回我:「那個有什麼好拍的?」,那時候我剛出社會也沒有那麼圓滑,當對方態度讓我感到不舒服,我不會去迎合,被拒絕就被拒絕了,雖然現在也還是不太喜歡勉強別人啦,總之工作的重心變成了拍攝+剪輯,有新人來公司之後變成純剪輯。
那時候都是一邊工作,一邊學習,領著很低的薪水,底薪只有28000,但比較輕鬆,剛開始不知道觀眾喜歡什麼,所以也被罵過,從一被罵就會影響心情,到後來開始無感,也算是做了一陣子,剪輯也開始會加入一些活潑的元素,像是梗圖、花字等,從我入職到離職頻道的訂閱成長到10萬,但是薪水仍然沒有成長,而且事業也沒有發展,感覺整個人停滯了。為了有所突破,我離開了習慣的工作,然後工作開始往另一個方向發展:Tiktok短影音剪輯。
剛轉入短影音剪輯之路都是挫折感
剪輯邏輯不同
短影音不像長片一樣,不論節奏還是影片的風格都差很多,字的呈現上也不同,適合的軟體也不同,以長片來講PR+AE可以自製專屬的文字模板,維持風格穩定,並且便利其他人後續剪輯;短影音則是強調字少、精簡、快速,舉一個例子,假如主持人在影片中說到某個東西包含「ABCD」,長片的話只需要說「ABCD」的時候一個B-roll,一個cut,加上文字陳列出來,但短片的話就是「A」加一個B-roll然後cut,「B」加一個B-roll然後cut,這樣的概念就是「ABCD」cut跟「A」cut、「B」cut、「C」cut、「D」cut的區別,以文字來看很簡單很好理解,但實際執行上需要時間學習、適應。
客戶、雇主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大多數的自媒體頻道還是選擇自己拍攝、剪輯,會想要找人來剪輯的客戶或雇主,有一些人是因為太忙碌沒時間自己做,但是頻道收入又沒有高到可以聘請員工,或覺得聘請員工太麻煩,而且更新頻率不高,可能一周1~2次而已,就可以外包。但也有人是因為不擅長學習3C有關的東西,所以想要花錢請人來剪片,加上現在的行銷都以短影音為主,明明自己沒在看短影音,也不知道短影音是什麼,卻不願意接受剪輯的建議,給很多奇怪的要求,說很多不切實際網路上看到的大道理,搞了老半天完全在瞎忙,加上剛開始減短片也沒有說服力,所以變得很麻煩。
像是長片大約3~5秒一個cut,短片0.5~3秒一個cut,光是這一點就很多人無法接受了,頻頻喊太快看不清楚(加上不服老的人很多XD)整個節奏被拖到很長,完全不是短影音該有的樣子,真是蠻困擾的。
這邊呼籲一下廠商跟業主、雇主們,短影片就是很快,如果要請人拍攝+剪輯短影片,務必先看過「短影片」,先知道這是什麼,就像你去披薩店點了披薩,就應該知道披薩是什麼。
短片剪輯入手的筆記:
軟體建議以快速+自動字幕為主
短片的剪輯不像YT長片一樣,需要把文字動畫做的很有特色,因此不建議使用AE+PR或達文西做剪輯,可使用支援自動中文字幕的軟體來製作,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幾個PC、Mac可用短片剪輯軟體可下載試用免費版本看看:剪映、Capcut、威力導演365、Flexclip、Hitpaw Edimakor。
最基本設備建議:不建議使用手機剪片、無線耳機
如果要以長期剪輯影片為考量,真心不推薦使用手機剪輯,不論效率還是精準度都不夠,真的沒有空間放電腦,可以使用平板加上有線耳機,千萬不要使用無線耳機喔~因為無線耳機做得再好也會有1~2秒的延遲,剪輯需要計較到F(影格),這樣剪起來實在太痛苦了。
確認風格:Vlog跟短片剪輯邏輯不同
剪輯不需要無腦模仿也不需要為了不夠獨特苦惱,因為內容才是根本,比如Vlog的字不用很清楚沒關係,短片不用很多裝飾、特效,只要清楚易懂就好。
平台偏好風格不同
同樣是短片,會因為每個平台偏好的風格不同而有不同的觀看效果,比如YT就會以DIY、分享想法、反應影片為主,而Tiktok則會以搞笑、教學、惡搞為主,因此同樣的影片會因為平台有不同的觀看數。
不要糾結BGM的挑選
很多人為了短片BGM的挑選一直糾結導致拖延症,但事實上剛開始經營最好使用手機上傳時推薦的平台音樂,因為這樣有機率推播,比你把自己忙得要死做一堆影片有效果。
總結:選對軟體加工具才能事半功倍
說到底工具跟軟體還是要挑選適合自己的,如果真的為了要做出歪斜出場動畫用PR剪輯也是可以啦,但還是建議用短片剪輯為主要功能的軟體,因為短片的更新頻率需要比長片更頻繁,所以花太多時間剪輯並非最優選擇。
以上就是這次的分享,如果有疑問或是想要詢問的內容,可留言或是透過E-mail聯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