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許多團隊中,總會出現一種難以言喻的「冷」。沒有明顯的衝突,卻也沒有熱絡的互動;大家彷彿各自為政,彼此之間像隔著一層薄霧,氣氛安靜、凝結,甚至帶著些許疏離。
中午休息時間,辦公室的會議桌上,靜悄悄的。沒有人聊天,沒有人笑。每個人低著頭,專注地操作著自己手上的 Switch,一人一機,像是各自築起了一座小小的孤島。桌上雖然坐滿了人,空氣卻冷得像沒有人一樣。
我特別記得五年前,當我剛空降成為主管時,那個團隊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這樣的「冷」。沒有人故意排斥誰,卻也沒有人真正靠近誰。那是一種,說不出口、但感受得到的距離。為什麼會這樣?是當時我心中不斷冒出來的話。這背後,常常不是因為大家不合,而是那些未被說出的情緒,正在無聲地影響著團隊的信任感。
冰山之下的情緒語言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曾提出「冰山理論」:我們能看見的情緒或行為,往往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感受與需求,藏在看不見的水面之下。
在團隊裡,真正影響氣氛的,往往不是明說的衝突,而是那些被忽略、沒被說出口的情緒。像是一句輕描淡寫的「沒事啊、沒有啦」,背後可能藏著委屈與無力,說出口的輕鬆,其實是在壓抑不被理解的痛。一張冷淡的臉、一句也不說的沉默,背後可能是失落、是「我其實不重要」的感受,那不是冷漠,而是一次又一次沒被看見後的退縮。
情緒沒有消失,只是被埋進了冰山下——終究會以另一種形式,在團隊中顯影。NLP(神經語言程式學)裡有一句話說得很精準:語言是經驗的地圖。我們說出的話,只是內在感受的一小部分,它描繪的是經驗的痕跡,不一定是真實的全貌。
當一個人在團隊裡,反覆以「攻擊」、「冷淡」或「敷衍」來保護自己,那背後,往往是害怕被誤解、被否定、或曾經受過傷。而這樣的保護機制,也會讓團隊漸漸失去真誠互動的空間。大家開始說得越來越少,感覺越來越多,卻沒人願意先打開那道門。
信任破口,往往是沒有被說出來
「冷」,其實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我們不再敢說。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的聲音沒有被聽見,或認為情緒的表達是不被允許、也不被安全對待的,他往往會選擇沉默,選擇退縮。我還記得那段時間,整個團隊經常陷入一種難以言喻的沉默。開會時沒什麼討論,下班後各自離開,有些話卡在喉嚨,有些表情假裝沒看見。久而久之,這樣的沉默不只是「安靜」,而是一種逐漸拉遠彼此的距離——它成為關係中看不見、卻不斷擴大的信任破口。
我開始意識到,與其等待他們「主動說出來」,不如由我開始,主動靠近。於是我練習放慢腳步,去看見每個人眼神裡的疲憊、笑容下的逞強,還有氣餒背後,那不被說出口的壓力。有時只是片刻的一句問候,有時是下班後一起跑步流汗,有時,是在被個案罵完後靜靜地陪伴。這些看似微小的時刻,卻慢慢成了我們重新連結的起點。
被看見的那一刻,才開始修復
身為領導者、主管,或團隊的一員,我們都可以從自己開始,試著做出一些改變:
1. 看見「冷漠」背後的訊號。
不是每一次沉默都代表沒意見,有時候,那是一種保護自己不再受傷的方式。試著問問自己:這個人的退縮,是不是藏著沒被看見的感受?
2. 創造安全的對話空間。
當我們願意先接住情緒、允許它存在,而不是急著解決問題,信任才有可能慢慢回來。
3. 用心去聽,而不是急著回應。
你不需要立刻給答案或是解決問題,讓自己慢一點。因為有時候,只是一句「我聽見你的感受」,就足以讓對方放下防備,重新打開心門。
EFT情緒取向治療提醒我們:情緒不是問題,它是連結的通道。當我們看見冰山之下的情緒,團隊才能真正暖起來。
以下簡單的行動練習:
• 試著觀察自己或同事的一句「沒事」,你能否用好奇與關心,去看見這句話背後的真實感受?
• 嘗試在團隊會議中,多往這個人的地方問一句:「大家真實的想法、感受是什麼是什麼?」非案由或事件。
你會驚訝,原來大家的聲音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