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書講述了作者約翰.史崔勒基與妻子踏上環遊世界的旅程,他將一路上的所見所感、內心的震盪與覺醒,寫成了這本觸動人心的作品。這不僅是一段旅程的紀錄,更是一段找尋自我與意義的深刻探索。在人生的路途中,我們時常會被困惑包圍,被現實考驗;有時會懷疑自己是否走在對的路上,有時甚至連「為什麼要走下去」都不確定。我們努力地活著,卻不見得知道為了什麼而努力。很多人,或許從國中開始就拚命讀書,為了進入理想的高中;到了高中,又為了大學而苦撐;大學時再為進入職場做準備;踏入職場後,為了生活、為了薪水、為了責任與期望,不停奔波。這樣的節奏,彷彿是理所當然的路,卻也讓人在某個瞬間深感迷惘:我真正想要的,是這樣的生活嗎?我所嚮往的,又在哪裡?
約翰.史崔勒基是一位來自美國的知名演說家,他致力於引導人們思考生命的意義,鼓勵每一個人活出獨特而有價值的人生。他的演講與著作,深深影響了無數人,在許多人的人生低谷中,點亮了一盞盞希望的燈。原本,他擁有企業管理的高學歷(MBA),也在職場上累積了多年的經歷,過著看似穩定的生活。然而,這一切並未帶來內心的滿足與方向。三十三歲那年,他和妻子做出了一個不尋常的決定——背起行囊,踏上環遊世界的旅程。正是在這段旅途中,他開始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寫下了這本帶著溫度與力量的書。
我想,不論你此刻正處於迷茫、困惑,甚至感到停滯的時刻,這本書都能帶給你一個機會——去傾聽自己內在真實的聲音,去找回那份對生活的熱情與方向。或許你會從中獲得一絲啟發,重新出發,走出屬於你自己的、精彩而有意義的人生。以下是作者告訴我的2個反思:
當我開始問:我為什麼而存在?〝我想要出國,找自己〞,這是我這幾年當主管期間最常聽到員工跟我說的話。不經使我心中深感困惑,心想你人不就在這裡,為什麼一定要出國找自己,怎樣叫真的找到自己?看了到這本書才使我明白,有時候我們的生活總在回應各種外在的聲音——社會的期待、他人的意見、旁人的眼光。於是,我們走在一條筆直卻看不到終點的道路上,日復一日地前行,卻不確定自己究竟要去哪裡。生活像是一連串待辦事項的清單,一項接著一項地完成,表面上看似有序,但內心的空白卻越來越大。你也可以看見那些對人生感到不滿的人,往往也做了許多事,但這些事與他們真正的存在意義無關。他們在忙碌中失去了方向,在追逐中迷失了自己。其實,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過生活。你可以去做任何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只要它能讓你貼近內在的渴望,實現你存在的意義。人生的選擇權,始終都握在自己手中。當一個人真正明白「自己為何而存在」,便能確定「自己該如何活著。」
因此,不妨停下腳步,問問自己一個看似簡單卻深刻的問題:「我為什麼存在?我活著,是為了什麼?」這個提問,不是為了取悅誰、贏過誰,也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多成功。它是一個只屬於你自己、在靜默時刻浮現的聲音——那個在夜深人靜時,輕輕對自己說:「我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什麼?」這樣的提問,也許不會馬上帶來答案,但它會悄悄改變一切。因為當你開始尋找生命的意義,你不再只是「活著」,而是開始「活出什麼」。
存在的意義,不在遠方
如果一個人真心渴望了解自己為何存在,就必須親自走上那條尋找答案的路。對你而言,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這個答案,不會從外界而來,而掌握在你自己手中。想要找出答案,就要開始行動。不是等未來有空、等條件成熟、等他人認可,而是現在——此刻就付出努力,去靠近那個你真正渴望成為的自己。
當一個人真正明白自己為什麼在這裡、為什麼存在、活著的目的是什麼,他就會渴望去實現那個目的。那麼,你想實現的,又是什麼呢?人生很奇妙——有時候,我們做了許多事,卻依然感覺不到「自己正在活著」;而有時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讓你深深地感受到:「我的存在,是有意義的。我發現,真正的轉變,從來不是來自頭腦的理解,而是來自某個當下—當你做了一件,讓你深深覺得:「這,就是我該做的事。」也許是一句溫柔的話語、一個真誠的擁抱,或是一個決定不再放棄的堅持。當你看見,自己的行動能讓這個世界,哪怕只是微微地不同,心裡會有一種溫熱的感覺悄悄升起。那是存在感,是你開始與這個世界真正連結的證明。
很多人努力一生,但始終沒有感受到「活著的真實感」。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而是他們做的事情,和他們存在的理由沒有交會。生活迎面打來的浪潮就是所有試圖消耗自己心思,精力和時間,但都與我的存在意義無關的人事物。我們不是來這世界執行別人的計劃的,我們來,是為了成為自己當你不再只是很多人努力了一輩子,卻始終感受不到「真正活著」的實感。
那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而是因為他們所做的事,從未與他們存在的意義交會。生活總是翻湧著浪潮,一波波席捲而來,帶走我們的心思、精力與時間,卻往往消耗在那些與我們真正想成為的人、真正存在的理由無關的人事物上。我們不是來這個世界執行別人的計劃的。我們來到這世界上,是為了成為自己。當你不再只是活著,而是開始活出什麼——你才真正開始與生命對話。
活出屬於自己存在的意義
或許我們都曾像個應聲機,回應著外界的期待、社會的規則與他人的眼光。但真正自由的人生,其實從我們敢於問自己那句話開始—「如果我不再討好誰、不再害怕失敗,我最想做什麼?」人生的選擇權,始終握在自己手中。我們不需要「等準備好」才出發,而是在選擇之後,才一步步長出勇氣。當你開始活出屬於你的存在意義,日子便會有所不同。不是變得輕鬆,而是變得值得—因為這一次,你終於不是為了誰而活,而是為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