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豆學園》之三、監獄裡的社會洞見
到了監獄以後,太多的打開視野,以及能說的、不能說的故事,最讓我震撼的,莫過於看見社會階級複製的無奈 ,以及一個為了愛開發潛力的感人故事。這是兩個很極端的故事。
作為檢查書信工作的我,曾看見一個位在少年監獄的侄子,寫信給關在我們監所裡他的舅舅,信中提到之前在女監服刑的媽媽.....哇!怎麼會這樣!
受驚嚇的我,在矯正署監獄裡的學報,找到了犯罪的「社會遞延」這樣的專有名詞。大意是,一個犯罪者因為其社會處境做出犯罪,然後又因為犯罪服刑產生的家庭社會條件,將犯罪的現象傳遞、延伸給了自己的孩子,看到這一個敘述,我心裡百感交集。
對於我是在怎麼樣的一個家庭長大,這樣的家庭帶給了我什麼,才讓我得以成為今天的樣子,可以考上國立大學、可以暢談理想實踐、可以不用擔憂經濟...。以及,另一道平行線上的另外一種人,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長大,讓他需要背負債務、需要半工半讀、沒得選擇自己的工作型態、不小心犯罪入獄...。位在平行線的水平時空的我們,看清楚這個現實之後,我們有機會能夠交會嗎?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交集?
「改變和社會的流動,是有可能發生的嗎?」在服替代役的短短十一個月日子裡,我沒有一天不問自己這個問題。另一個故事,調性不同,比較能帶給別人希望!
收信的時候,我看見一個同學(監獄裡對受刑人的稱呼),他學會畫插畫,只為了跟自己在牆外還不會閱讀文字的孩子溝通。
科員看到我見到那封插畫信驚喜的表情,就跟我說:「當時這同學為了跟自己年幼的孩子通信,發掘了自己的繪畫天份,然後越畫越好,慢慢的有職業插畫家的水準了呢!」
或許這種故事很多,只是我不知道,也或許這種故事不多,所以科員講起來好像很得意。總之,這也在我的教育反思之路上,在這個非典型、高度控制、不能跨出去的圍牆學校(監獄)之中,窺見了一個人學習的本質,重新反思了學習的理由。
「最理想的教育,到底應該讓人為了什麼而學?」我心中開始探問這一道不容易的小哉問。
為了考試、升學,為了成就、賺錢嗎?還是為了服務別人、為他人創造價值,或是僅僅是為了生存,或是像這位監獄裡的同學一樣,在限制中,為了與自己所愛的人產生連結而學習?一定要到這樣的絕境,我們才能有機會「為愛而學」嗎?
入獄之前,我懷抱著深度去遇見與我不同的人這樣的情懷,滿腔熱血。出獄之後,我察覺了社會在大格局裡頭的無奈與辛酸,也看見了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在小格局裡的愛與生命力。
這對我後來作為一個橫跨教育、心理與社會工作的行動探問者來說,著實是非常深厚又滋補的人生養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