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便利商店拿鐵,到自家烘豆:我的五階段咖啡覺醒之路
咖啡,從來就不只是提神的液體。
它是早晨睜眼的理由,是午後放空的藉口,更是我探索生活與自己的方式。
起初,我也只是每天來一杯拿鐵,覺得苦就加糖、覺得累就再續一杯。沒想過有一天,我會為了咖啡研究注水角度、粉水比例,甚至自己在家烘豆,把廚房搞得像一間小型實驗室。
如果你現在也還只是「每天喝一杯」的人,別小看這個習慣。說不定,你早已踏上這條「從喝到懂」的咖啡之路。這篇文章,我想分享我從便利商店拿鐵開始,到自家烘豆的五個階段心路歷程。也許你會在某一段看到自己,或突然想泡一杯來慢慢讀完。
第一階段|便利商店拿鐵:有咖啡,今天才開始
那時的我,咖啡就是提神用的。
早上一定要來一杯7-11或全家的拿鐵,不為了味道,只為了醒腦。
咖啡對我來說就像開機按鈕。少了它,我整天當機;有了它,才算正式上線。
我完全不知道豆子從哪來,什麼是烘焙度、什麼是風味輪,我只知道:「甜就好,別太苦。」
第二階段|炒飯配單品咖啡:命運的一杯,打開新世界
有一天晚上下班,我進了一家炒飯店隨便吃飯。老闆突然問我:「要不要來一杯我們的單品咖啡?」
我心想——炒飯配咖啡?也太奇怪。但我點了。
那是一杯衣索比亞日曬淺焙。第一口我就愣住了——怎麼有水果味?像莓果,又像水蜜桃,還有點花香?我問老闆:「你這是加了什麼東西?」
老闆笑著說:
「什麼都沒加,這是豆子的味道。」
那天我沒睡好,腦袋裡一直回想那杯咖啡的香氣和酸甜平衡。
那不是一杯飲料,那是我味覺世界的門被打開了。
第三階段|手沖初體驗:想喝的味道,自己沖出來
開始迷上單品咖啡後,我開始走進咖啡店,看人家怎麼沖,看機器怎麼磨。然後就忍不住自己也買了一套簡易手沖設備:濾杯、細嘴壺、入門磨豆機。
第一杯自己沖的咖啡,簡直像泡過的紙箱。失敗。
但我捨不得放棄,開始研究水溫、悶蒸、注水節奏、粉水比……越學越著迷。
我開始記錄每一次沖煮的參數,把清晨沖咖啡變成每天的儀式。
那時我才懂:
手沖不是為了省錢,而是為了找回一種「掌控感」。
第四階段|自家烘豆:變態級咖啡宅的成就解鎖
沖久了,就會開始嫌豆子。
「這包風味不穩定欸。」
「這烘得太深了吧?」
「我覺得產區感覺不到耶……」
嘴越來越刁。
然後某天,我就這樣買了一台小型家庭烘豆機。
第一鍋烘到全家冒煙,差點被家人轟出門;第二鍋焦得像碳;第三鍋才終於烘出一點果香+酸甜平衡的豆子。
那鍋豆子,我到現在都還記得味道。它不像世界上任何一杯咖啡,因為——那是我自己烘的。
這種參與感,是我過去從沒在咖啡裡感受過的。
第五階段|看別人怎麼喝咖啡:一種咖啡心理觀察學
當自己走過這麼多階段後,看別人喝咖啡,也多了一種「第六感」。
點焦糖瑪奇朵的人,通常生活需要一點療癒;
喜歡濃縮的人,多半決斷力強、也有點控制狂;
點單品豆、指定處理法的人,通常是講究但內斂的生活玩家。
咖啡變成了我觀察人的一面鏡子。
有時候,一個人的點單,就像他的生活哲學。
喝懂咖啡,也喝懂自己
咖啡帶我走了一條奇妙的路——從無感,到敏感;從喝別人做的,到自己做給自己喝;從只要提神,到開始講究香氣、酸值、餘韻和口感。
而在這一路上,我不只喝懂了咖啡,也更懂了自己。
如果你也正在走在這條路上,歡迎你。
咖啡這條路,沒有終點,但每一站,都值得細細品味。
作者|啡常時光
如果你也正在經歷「從喝到懂」的咖啡之路,別急。每一口咖啡,都是你人生故事的其中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