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小新讀book,我會不定期分享會計知識、閱讀心得和投資理財相關的文章。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一個「起點」,引領你進一步思考和閱讀,豐富你的思維和知識。歡迎大家按下「追蹤」按鈕,這樣就不會錯過我最新的文章啦!此外,如果你也喜歡看影片,歡迎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小新讀book」,讓我們可以一起在學習的路上成長。
小新現在正式開放「線上會計家教服務」囉!如果你有相關學習需求,可以填寫以下表單,我會主動聯絡你安排試教(試教提供半價優惠😊):
👉https://forms.gle/x7BzefGoMBwbdChF9

Hi,我是小新,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本觸動我很深的書: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光看書名就會覺得很有意思,「我可能錯了」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蘊含著一種力量。它提醒我們放下那種非得是「我對你錯」的執念,嘗試從別人的立場看看事情,有沒有可能,是我錯了?很多人際關係的衝突、內心的糾結,其實都源自於那種「我一定是對的」的想法。但如果我們願意在心裡留下一句「我可能錯了」,不只會讓彼此的關係多一點空間,也是給自己鬆綁,不再困在鑽牛角尖的情緒裡。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從財務菁英到僧人。
如何才能真正地感到快樂與平靜?
於是,他做出了一個很多人可能覺得瘋狂的選擇,那就是放下所有一切,到泰國的森林寺院出家。這一待,就是17年。但修行並沒有讓他從此高枕無憂。還俗後,他和我們一樣,面對感情的起伏、人性的掙扎,甚至還經歷了憂鬱症和漸凍症的打擊。這些看似殘酷的經歷,卻成為他最深的學習,也讓他的每一句話,都有了說服力。他的一生彷彿在告訴我們:
心靈的修煉是一輩子的事,並沒有所謂一勞永逸的「畢業」。
我自己在讀完後,收穫很大,特別想跟大家分享三個重點:
- 如何在外界紛擾中找回內心的平靜?
- 如何改善人際關係?
- 用什麼態度面對不確定性。
如何在外界紛擾中找回內心的平靜

念頭就像一隻瘋狂的猴子,在心裡跳個不停。
我們的內心之所以會感到不安,常常是因為腦袋裡冒出了一堆想法。像是:「我是不是很沒用?」、「為什麼他不回訊息?」、「錢又不夠用了怎麼辦?」這些念頭就像一隻瘋狂的猴子,一直在心裡跳來跳去、吵個不停,讓我們越想越焦慮,越想越不安。
但其實,在佛教的觀點裡,這些念頭本身是「無常」的,也就是說,它們會來也會走,沒有一個是永遠不變的。我們不一定要馬上去認同或相信它們。作者提醒我們,可以練習當一個旁觀者,就像坐在觀眾席上,看著這個叫做「我」的人,現在腦袋裡正出現什麼念頭。這樣一來,我們就不會被念頭牽著鼻子走,而是能拉出一點距離,保持清醒。不過老實說,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的心思真的很容易飄來飄去,一下想到昨天的事,一下又煩惱明天的事。那該怎麼辦呢?作者給了一個很實用的小方法:
多呼吸,少思考。

多呼吸,少思考。
這聽起來很簡單,但真的很有用。只要你開始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感覺氣息進來、吐出去,你的心就會慢慢從混亂中安靜下來。你可能一下子又會分心了,但沒關係,只要發現自己的注意力飄走了,就輕輕地把它拉回來,回到呼吸上。這個練習能幫助我們回到「當下」,是一種讓心平靜下來的方法。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不要輕易相信腦袋裡所冒出的每個念頭。只有當你的心是清明、穩定的時候,才比較看得清楚哪些念頭是有價值的,值得去行動;哪些只是妄念,讓你白白擔心而已。這樣一來,我們才能做出適當的選擇,也比較能活得自在一點。
如何改善人際關係

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往往導因於我們太堅持自己的立場了。
人跟人之間的衝突,常常不是因為事情真的有多嚴重,而是我們太堅持自己的立場了。可是如果那一刻,我們願意在心裡默默留下一句:「嗯……我可能錯了。」整個局面,或許就會不一樣了。
這句話並不是要你否定自己、也不是要你委屈求全,而是幫助自己從「戰鬥模式」切換到「傾聽模式」。當你能這樣想,你的防備心會瞬間下降,你會更有可能聽見對方真正想說的話。而當對方感受到被尊重,認為你願意溝通,很多誤會才有化解的可能。

同樣是被搶食物,卻有不同的反應。
另外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如果今天你在路上被一隻猴子搶走食物,你大概只會無奈地嘆氣:「唉,怎麼這麼倒楣。」但如果搶你的是一個人呢?你可能會立刻火冒三丈地想:「這個人怎麼可以這麼沒品?!」
為什麼同樣是搶食物,情緒反應會差這麼多?這是因為我們對「人」有所期待,覺得人應該要守規矩、有同理心,結果對方沒有照劇本演,我們就會失望、生氣。
但事實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背景、價值觀,行為自然也不會完全符合我們的期待。就像書中說的:石頭本來就是硬的,水本來就是濕的。那是它們的本質,我們不需要跟這個「事實」對抗。有時候,放下「他應該要怎樣怎樣」的期待,我們的心反而會輕鬆很多。不再執著對方該怎麼做,我們就不會那麼容易受傷。這不是冷漠,而是一種更成熟的理解與接納。
面對人生不確定性的從容態度
我們都喜歡掌控一切,因為那樣會讓人有種安全感。但現實是,人生常常不是照我們預想的路走。很多時候,那些「沒想到的事」才是真正考驗自己的難題。

對比約恩來說,好事、壞事,都是意料之外。
就像作者比約恩一樣,他沒想到中年之後會遇到一個真正懂他、愛他的人,也沒想到自己會突然被診斷出漸凍症。好事、壞事,全都是「意料之外」。但他沒有因此崩潰或埋怨,反而選擇相信,這一切的發生都有它的意義。他學會放手,學會順著生命的流向走,而不是硬要抓住一切不放。他用一種安穩、平衡的心態面對人生的變化。
這讓我想到達摩《二入四行論》裡的一句話:
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
意思是說,不管你是得到了什麼,還是失去了什麼,心都可以不被那個結果牽著走。因為這一切,大多是「因緣」促成的,不完全是我們所能控制的。能這麼想就會比較釋懷。既然有些事不是努力就能完全掌握,那與其抓得太緊、焦慮不安,不如學習一種更柔軟的態度,淡然一點。不管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都不讓心裡起太大的波瀾。
除了「不確定性」外,人生還有另一個特性——「無常」。什麼事物都不會永遠維持一樣。有些人出現在你生命中,是一種緣分;但當緣分走了,他們也就離開了。我們沒辦法讓所有東西都停在最美好的那一刻。
這也呼應書中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這也會過去。」當你痛苦到撐不下去的時候,這句話就像是一盞燈,提醒你:「現在的苦只是暫時的,它會過去。」而當你處在人生高峰、感到幸福滿滿時,這句話也提醒你要珍惜,因為連好日子,也不會永遠停在那裡。懂得這一點,就會少一點執著,多一點平靜。
身體的苦無法避免,心裡的苦沒有必要

人生會經歷生老病死,本質是苦的。
人生,其實本來就不輕鬆。從我們出生那一刻開始,有了身體,痛苦也就跟著來了。這個身體會累、會病、會老,最後也會走到終點。而除了這些無法避免的「身體上的苦」,我們還得面對各種人際關係、工作壓力、生活挑戰……慢慢的,心也開始累了。
有時候我們為了一句話、一個失敗、一段關係,在心裡掙扎很久,那就是「心理的苦」在作祟。身體會痛,這我們改變不了,但讓心也跟著受苦,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選的。而作者,就是提醒我們:苦難本來就會有,但我們可以選擇怎麼面對它。
這本書最打動人的地方,不是它講了多深奧的道理,而是它「真實」。作者比約恩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心靈導師,而是一個經歷過人生起伏的人。他不是站在台上指點江山,而是像一個老朋友一樣,坐在你身邊,很誠懇地說:「我走過這些路,我知道那種痛,也知道什麼是放下、什麼是平靜。」你會聽得進去,因為他不是單純地在講道理,而是在分享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從他身上看到自己。比約恩的迷惘、脆弱、困惑,其實我們也都有。只不過,他選擇用另一種方式去面對這一切。

這本書教我們分辨的智慧。
最後,這本書教給我們的,不是叫我們逃避人生的苦,而是教我們分得清楚:哪些事我們可以改變,例如我們的念頭、我們的態度;哪些事我們無法改變,例如別人的想法、生命的無常。還有最重要的是學會那份「分辨的智慧」。
從這個角度看,《我可能錯了》不只是一本書,它更是一份來自生命深處的禮物,一份送給每一個在人生路上迷路的人,溫柔卻有力的提醒。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也歡迎你成為我的付費訂閱者。這不只是對我創作的支持,更讓我有資源持續深入研究與整理這些知識,讓內容更完整、更有價值。
💼 方格子付費訂閱專區👉每月餵食寫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