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學生時代,用的是藍格稿紙,每頁600字,一筆一畫工整地寫上去,錯了字,只能塗黑或畫線,再補寫。那時寫作,得在心中醞釀許久,想清楚一句話要如何鋪陳,才敢落筆。每一字,每一句,皆來自腦中千回百轉的斟酌,生怕一個不慎,整段文章的氣韻就亂了。這樣的時代,寫作是沉靜的、謹慎的,也是緩慢而深刻的。

後來,電腦普及了。
個人電腦讓我們不再被筆跡限制,鍵盤敲下的每一個字,雖仍需斟酌,但錯了就能刪,不留痕跡。可以剪貼,可以移段,可以迅速重整邏輯。寫作變得方便,也變得更快。然而,校稿仍是長時間的勞作。寫完後還得一段段慢慢讀,潤筆、調句、對照段落前後文是否通順。有時一段寫錯了,只能全部刪掉重來;有時思緒卡住,望著閃爍的游標,竟是一整天也寫不出一句話。電腦雖然是工具,但創作仍是單打獨鬥的過程。再後來,AI來了。
最初,AI只是個小幫手,像拼寫檢查、文法修正一樣,輔助寫作。但隨著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躍進,如今的AI已經能與人並肩同行,甚至參與「創作」這件事本身。從開頭的靈感發想,到段落的結構安排,再到最後的文句潤色,AI都能即時地回應、提供意見,甚至重新生成。
變化是劇烈的,也是根本的。
在AI出現之前,寫作是一場獨白,一個人與內心的對話;而現在,它成了一場對話,是「意念同行」的合作。你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有一個智慧的搭檔,時時陪伴、即時回應。最神奇的是,這位搭檔不會打斷你,不會評判你,只會無條件地幫你整理思緒、轉換語氣、嘗試不同風格,直到你滿意為止。
例如,我們現在可以先「口頭」說出一段話,請AI轉寫成文字;或寫出一個簡略的段落,請AI潤色、改寫。當一個版本不滿意,就換一個再看。AI不厭其煩,改多少次都可以。而這些動作,在以前得花上幾個小時、幾天才能完成,現在往往只需幾分鐘。
節省的,不只是時間,更是精力。以前因為過度校稿、思路打結而疲憊的身心,如今得以解放。這讓創作者可以將更多心力,放在內容本身,而非技術性的修辭或格式處理上。創作不再是一場苦行,而更像是一段與靈感共舞的旅程。
然而,這樣的轉變,也引來新的提問與反思:
AI寫作,是否會讓人變懶?會不會讓我們失去對語言的敏感度?會不會讓創作流於公式化?
這些擔憂不是沒有根據。畢竟,當一切變得太容易,人容易不再那麼在意每個字背後的思考與推敲。但這並不代表AI是創作的敵人。關鍵在於,我們如何使用它。
如果我們把AI當成取代者,完全依賴它完成所有內容,那麼創作將喪失靈魂。但如果我們把AI當作一種工具、一種「再延伸的思緒」,那它就能成為我們創作的助力。
試想,一位畫家可以用畫筆,也可以用數位板;一位音樂人可以彈鋼琴,也可以用電腦作曲。形式的改變,並不會消滅創意的本質。AI寫作,也正是一種新的形式。
真正的創作,永遠來自人心。AI無法自己創作,它只是一堆數據的集合。
是那一念之間,想說點什麼,想記錄什麼,想傳達什麼。這一念,就是靈感。而AI的價值,是讓這一念能更快被實現,更清楚被描繪,更自由被展現。當人與AI同行,寫作就成為「所見所得」,念頭成了段落,想法成了篇章,幾乎無縫對接,省略了過往無數的轉譯與技術性阻礙。
AI為寫作帶來了什麼變化?它讓寫作變得更即時、更靈活,也更開放。它讓創作從單人獨奏,變成即興合奏;從苦思孤寫,轉為互動共創。而這樣的變化,既是挑戰,也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