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記錄生活到書寫靈魂
當我打開後台,看到「第4000篇作品已發表」,心中一時間並沒有太多雀躍,反倒是一種安靜的沉澱。就像一位老匠人,回望自己雕琢過的一千件器皿,每一道紋路、每一抹色澤,都是走過的日子留下的痕跡。這4000篇作品,未必每一篇都精彩動人,甚至可能有些平淡無奇,但它們是真實的,是我用時間與情感累積起來的文字森林。

從第一篇到第一千篇:習慣的養成
最初開始在方格子寫作,純粹是想給自己一個出口。或許是對生活中瑣事的不甘,或許是對觀察世界的某種衝動。我並沒有設定什麼宏大的目標,也不奢望能有多少讀者,只是一種單純的「我想寫下來」的欲望。
剛開始寫得很慢,一週一篇,有時甚至半個月才更新一次。但當我意識到寫作的過程本身,就是在跟自己對話、沉澱情緒、整理思緒,我便逐漸加快了頻率。有段時間,我設定每天都寫——不論長短,不論題材,不求完美,只求「不要間斷」。這樣的堅持,看似簡單,其實極難。在工作壓力、生活忙碌、情緒波動之間,寫作成了一根精神的繩索,把我從焦躁與無力中拉回來。寫完第一千篇時,我記得自己寫了一句:「我沒有成為誰眼中的作家,但我終於成為了自己內心的創作者。」
從記錄到創造:寫作的轉變
最初的文章多以生活記錄為主:今日所見、所思、所感,像日記、像速寫。但到了後期,我開始嘗試更多:小說、散文、人物描寫、評論觀點,甚至有時寫一些完全虛構的世界。這不只是形式的改變,而是一種思維的拓展。
我從「發現題材」進化到「創造題材」,從「等待靈感」進化到「主動推進情節」。寫作變得不只是紀錄,更像一種創造力的訓練。
在這過程中,我也更清楚自己的文字風格與語感。有些人說我筆下的城市有畫面感,有些人說我的人物對話自然、有層次。我不急著成為一個「作家」,我只想成為一個「會說故事的人」。
與讀者的連結:一種無形的陪伴
我不是知名創作者,也沒有龐大的粉絲團,但方格子的讀者群給我一種很特別的溫度。他們留言、收藏、拍手,有些人默默追蹤了三年,有些人會特地私訊說「今天這篇讓我哭了」。
在這個資訊爆炸、閱讀破碎的時代,還有人願意停下來,看你寫了幾百字的感觸,那是多麼珍貴的事啊。這4000篇的累積,其實也是一場與無數陌生人之間的「靈魂交流」。
我始終相信,寫作的價值不全在於「被看見」,而在於「連結」。那怕只有一位讀者,因為一段文字而有所觸動,那篇文章就有存在的意義。
疲乏與突破:創作者的內心糾結
當然,也不是沒有倦怠期。有時我會覺得自己不過是在重複舊有的句型、老掉牙的觀點;有時我會對點閱數過低而沮喪,懷疑是不是寫得太無趣;有時甚至會陷入「這麼多字到底有什麼用」的自我否定中。
但每次到了這樣的臨界點,我都提醒自己:「回到初衷」。我寫字,不是為了演給誰看,不是為了流量或排名,而是因為我有話要說,有感要記。
於是,我開始嘗試在題材與形式上做小突破。有時會刻意限制字數,有時改用對話體寫作,有時寫一篇完全沒有結尾的開放式故事。這些實驗,有些失敗、有些成功,但它們讓我重新找回了「創作的樂趣」。
下一步:不是結束,而是延續
4000篇,是一個節點,但不是終點。它更像是寫作旅程的一段里程碑,讓我可以站在這裡,稍微喘口氣,看看來時的路,也望望前方還能走的方向。
也許未來,我會把某些文章結集出版,也許我會轉型嘗試Podcast、有聲書,甚至把故事影像化;但不管形式如何變,我知道——我會一直寫下去。
因為,寫作已經不是我做的一件事,而是我「是誰」的一部分。而且在這裡,我實現了【創作有價】的目標。
後記
感謝方格子這個平台讓我自由地說話,讓我有地方安放情緒、思考與觀察,也讓我與許多志同道合的靈魂交會。如果你現在也正在寫,也請繼續寫下去。你永遠不知道,哪一篇文字,會在某一天,救了一個正徬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