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我畫過非常多的速寫,有幾千張。
街頭、咖啡廳、公園、旅行途中、下班回家的捷運車廂裡,我用筆在筆記本和手掌大的速寫本上畫下當下的光影和空氣,有時是樹影,有時是背影,有時是笑聲沒有留下的軌跡。那些線條常常只花我五到十分鐘畫完,但卻承載了一個午後的陽光和一杯咖啡的溫度。
但我一直想,這樣就夠了嗎?在家裡創作時,我常常盯著那些速寫翻來覆去看,好像他們在輕輕開口,問我:「你想要我們成為什麼?」

我想過各種做法。一種是直接拿來繼續繪製插畫,加入色彩,讓畫面更加完整。另一種是搭配文字,讓當時沒有被錄下來的聲音、空氣和故事被重新建構,用文字讓畫面裡的風景說話,用故事讓畫裡的人走動。(畫畫的現場人很多,前面的馬路有許多車子)
但我最近開始有了一個新的想法。
如果,我的街頭速寫可以變成動漫背景,讓活生生的人在其中表演呢?
這個想法一開始只是隨手寫在便利貼上的小念頭。當時我在翻看以前在大直河濱、苗栗老庄溪、京都祇園速寫的筆記時,突然意識到這些場景若能讓角色走進去,穿梭其中,呼吸其中的風聲和車聲,那不就能更完整地保留當時的情緒嗎?
於是我開始嘗試。
我先將速寫掃描進電腦,用AI進行線條清理與補完,再用AI協助生成透視一致的完整背景,保留我當時的筆觸紋理。接著我會讓角色進入場景中,走在街道上、拿著飲料在巷口等朋友、或是坐在長椅上看著手機,當背景的風一吹,他們的頭髮會被吹起,衣服會跟著飄動。(這次我嘗試用Gimini讓他移動我畫作的人物,他做到了。)

第一次嘗試完後,我在深夜裡看著另一張畫作,居然看得出神。

那條街真的活了起來。
我在街頭速寫中感受到的微小風聲和空氣,透過AI的輔助與生成技術,成為可以被觀眾觸摸和走進去的動畫場景。我原本只是想記錄生活,如今卻讓這些記錄可以被其他人真正地看見和「體驗」。(再測試不同的角度,他也做到了。)

讓速寫更具象的三種實驗方式:
1️⃣ 轉成插畫與繪本
將速寫以AI協助上色、補光影結構後,製作成完整插畫或繪本短篇,用於投稿或販售周邊作品。AI能快速給出不同配色方案,我再依風格微調,縮短找色與構圖時間。
2️⃣ 搭配散文與故事
每張速寫都是故事的開端。我會寫下當天的觀察、聽到的對話、心裡未能說出口的話。AI可協助擴寫成完整的散文文章或小說橋段,讓速寫與文字互相補充,產生情感共振。
3️⃣ 製作動漫背景,角色在其中演出
這是畫作相同的背景,加上和服女人跳舞,整個場景就活起來了。

使用AI生成擴充背景,讓原速寫場景變成可運鏡的完整空間,再將原創角色或委託角色放進場景裡演出,製作成GIF、短動畫或影片。可作為個人IP經營、NFT、社群短片、音樂MV背景等多元應用。
換上我的場景,就成為我獨一無二的動態作品了。

我真正學到的是:AI不是要取代我,而是讓我的「觀察」變得更具象,更完整,更立體。
當我回想起以前畫苗栗葡萄園速寫時,太陽曬在臉上,微風混著泥土與成熟葡萄的香氣,背景有農夫在修剪枝葉的聲音,遠方有機車經過的聲音,天空有一抹非常淡的雲。

當時我只能用線條和陰影記錄它,現在我可以在這個速寫背景裡加上走過去的角色,讓樹影晃動,風聲和腳步聲在背景裡回響,這就是「速寫進化」的實驗成果。
對於在家裡創作的我來說,AI讓我不需要出去捕捉每個背景,也不需要辛苦找人來配合演出,AI幫我快速完成排版、轉圖和配色,讓我能專注在「核心表達」上。
以前,我畫畫只是為了讓自己記住當下;現在,我讓AI幫助我讓更多人能「看見」當下,甚至讓他們「進入」當下。
當你的作品更具象,你的故事就更完整。
創作者最怕的是,腦中有千萬個畫面和想法,但最終無法讓人看見,只能自己留在抽屜裡或腦海裡遺忘。而AI的角色,就是讓那些腦中的想像落地,讓想像可見,讓速寫不只是速寫,而是可以被觸摸、被感受、被互動的完整世界。
我仍然喜歡拿著筆在街頭速寫,但我也不排斥讓AI幫我把這些速寫放進新的舞台,成為更完整、更動態的作品。
我相信,未來我還會繼續這樣實驗,直到有一天,我能走進自己畫過的那條巷子裡,和畫裡的角色一起坐在便利商店門口喝咖啡,看夕陽從老屋的天台緩緩滑落。
這,就是我想讓AI幫我做到的「更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