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作者:ChatGPT
從撤稿數據揭露「系統性問題」
最近美國西北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在2006–2023年間,所有從PLoS ONE撤稿的702篇文章中,有超過30%是由45位編輯主導接受的。雖然這些編輯只處理了1.3%的所有投稿,但問題密度極高。原論文並未提到這些編輯的名字,但是透過與Retraction Watch 合作,Nature新聞團隊抽絲剝繭,發現了這些人是誰。
更可怕的是,其中25人的名字也出現在自己投稿的、後來被撤稿的論文中。
Nature 新聞團隊更進一步從公開資料找出這45人中的五位,並詳細調查他們的編輯紀錄與撤稿情形。
五大問題編輯名冊(依撤稿率排名)
- 目前任職於中國自然資源部北海局的Haibin Lv:他編輯的28篇中有27篇被撤稿(96.4%),與 Zhihan Lv 關係密切,文章相互掛名,審查有失公正。
- 目前任職於中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Zhihan Lv (Lyu):他編輯的54篇中有43篇被撤稿(79.6%),Nature新聞團隊還發現他是多刊共犯,包含 Springer、Hindawi 等期刊都有他的手筆;掛名問題嚴重。
- 目前任職於巴基斯坦 Khwaja Fareed Univ.的Adnan Noor Shah:他編輯的24篇中有18篇被撤稿(75%),多篇論文與審稿重疊、引用灌水與重複發表問題。
- 在土耳其Harran University任職的Shahid Farooq:他編輯的79篇中有52篇被撤稿(65.8%),且他常與同一群作者互審論文,懷疑可能與論文工廠有關。
- 在卡達的哈馬德醫療機構任職的Aamir Ahmad:他編輯的851篇中有9篇被撤稿(1.1%),他審稿數量龐大,曾與知名造假者 Fazlul Sarkar 合作。
深入分析後,Nature新聞團隊發現了以下這些系統性問題
- 編輯互審小圈圈:有19位編輯被發現互相處理彼此的論文,半數以上被撤稿。
- 與論文工廠有連結:涉嫌使用重複圖片、程式生成文本、灌水引文、操縱同行審查等技術。
- 審查制度崩潰:有編輯一年內處理數百篇論文,甚至未檢查作者名單、審查人選、影像真實性。
- 出版社處理不力:PLOS 雖稱已加強審查、引入演算法分派編輯,但早期問題竟然多年未被及時發現。
雖然PLOS 已在2023年實施新政策,強化內部審查並改進編輯指派流程;而 IEEE、Frontiers、Springer 等也因涉案論文被牽連,目前正進行內部調查。
但是學界還是覺得非常擔憂。西北大學的Richardson老師說(PNAS 論文共同作者):「這不是幾個壞作者的問題,而是整個期刊編輯系統被共犯滲透。」
另一位在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任職的Sugimoto老師則比較正面:「雖然令人沮喪,但也顯示我們已有能力揭露這類問題。」
但是,整個情勢不容樂觀。為什麼呢?因為撤稿速度遠遠不及造假增長的速度。Nature新聞團隊發現,被認為是論文工廠的文章每1.5年增加一倍,而撤稿速度為每3.3年增加一倍。
使用者觀點與後記:為什麼我現在盡量不看中國作者的論文
這幾個月,我有意識地選擇避免閱讀來自中國作者的論文,原因不是歧視,而是基於以下幾點懷疑與反思:
- 系統性問題已擴散:這篇 Nature 報導印證了我的長期觀察——許多來自中國的論文在實驗方法、圖表細節與語言使用上都存在問題,甚至出現在假期刊、客製審查流程、重複發表等現象。
- 無力再逐篇查證:即使我願意對每篇論文嚴格篩選,但在日常教學與寫作中,時間有限,不可能為每一篇來自可疑來源的論文做背景調查或查找圖表異常。與其冒風險,不如減少接觸。
- 對學術信任的失落:當一個學術體系(不論是期刊編輯、審稿人或研究單位)無法有效剔除劣幣,真正的好研究也會受到污染。那怕有些中國學者是認真的,但在這樣的制度下,他們的聲音也難以脫穎而出。
我不是排斥,而是自保
這樣的選擇,並非基於偏見,而是對於資料來源的風險評估。也許未來制度改革能重建信任,但在那之前,我會持續對資料來源保持懷疑、對過度產出的學者與期刊保持距離、對開放科學與可重複性抱持希望。
如果你也曾在引用文獻時猶豫過,不妨問問自己:
「我信得過這篇文章的數據嗎?它的審查流程值得信任嗎?它的編輯群有獨立性嗎?」
參考文獻:
Naddaf, M. (2025, August 4). Exclusive: Retraction-prone editors identified at megajournal PLoS ONE. Nature.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5-02446-5
原始研究:
Richardson, R. A. K., Hong, S. S., Byrne, J. A., Stoeger, T., & Nunes Amaral, L. A. (2025). Retraction-prone editors in a large scientific journa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22(32), e2420092122. https://doi.org/10.1073/pnas.242009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