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主的疲態:從罷免案看制度、政黨與社會的信任危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島國修補工(長期關注制度改革、軍事國防與民主政治發展,現專事評論與寫作)

七月的罷免案落幕,支持者的失望固然可以理解,但這場行動的意義,遠不僅止於一次投票的成敗。它揭露的不只是制度運作上的缺陷,更顯示出台灣民主參與的疲態與結構性危機。當政治工具失去動員力量、公共討論空間萎縮,民主便在沉默中逐步被侵蝕。

一、罷免對象的模糊指控

檢視本次罷免名單,多數立委並未涉及重大醜聞或違法行為,甚至在地方有長期耕耘與選民服務。將「支持特定法案」作為主要罷免理由,雖能引起特定群體的共鳴,卻難以轉化為大眾的切身感受。當指控缺乏具體化與生活化,罷免動員便失去廣泛的社會基礎。

二、志工熱情與制度理解的落差

在執政黨中央冷淡、資源缺席的情況下,仍有志工投入街頭行動,顯示理念或情緒動力的存在。然而,這種熱情若缺乏對憲政制度、門檻設計與罷免後果的完整理解,往往淪為高成本卻低效率的政治運動。這種落差,也反映出台灣公民運動在戰略與教育上的不足。

三、投票率背後的冷感現象

本次「大罷免」涵蓋 24 位泛藍立委,最終全數未達法定門檻(支持票需達選區選舉人數 25%),儘管投票率達 56.22%,仍無一案過關。這一方面顯示制度設計的高門檻,另一方面也顯示多數選民對政治對抗的冷感。當公共政策淪為口水戰,民眾對政治的信任與耐性便會迅速流失。

四、政黨失能與國會對立

國會改革爭議暴露的不只是朝野衝突,而是政黨制度的根本失能。執政黨內部派系難以整合,反對黨則缺乏建設性監督,法案淪為鬥爭工具,民生議題被迫讓位於政治算計。當國會無法協商、只剩對立,社會觀感便從關注轉為疏離。

五、沉默的自由與代價

根據 Freedom House 2024 年報告,台灣在政治權利與公民自由兩項指標中仍名列「自由國家」之列。然而,在職場、社交甚至家庭場合,公開談論政治仍可能引發衝突或不利後果。制度上的保障與生活中的壓力,形成一道無形的高牆,使「沉默」成為多數人的生存策略。

六、公投熱度的消失

8 月 23 日將舉行的核三延役公投,社會討論熱度低迷,缺乏公正透明的辯論舞台與專業說明。台灣智庫 2024 年調查顯示,逾四成民眾對核電議題的了解僅停留在媒體片段。當直接民主淪為形式化儀式,結果便是民意被簡化為立場標籤,而非知情判斷。

七、東亞民主的共同困境

台灣並非孤例。日本石破內閣面臨國會雙少數、施政受阻;南韓則陷於長期政黨對立與政策癱瘓。若將這些現象放入地緣政治的脈絡,不難推測極權政體可能利用資訊操作與分化策略,削弱周邊民主國家的制度韌性。當民主社會陷於自我消耗,對手便可不費一兵一卒坐收漁利。

結語:真正的失敗在於信任流失

罷免與公投的制度設計,原本是民主防衛與民意直接表達的重要機制。但當它們淪為形式化的政治秀,失去公共討論與社會信任,民主的基石便開始鬆動。這次罷免案的失敗,提醒我們必須直面核心問題:崩塌的,是制度、政黨,還是我們彼此之間最根本的信任?

參考資料

一、中央選舉委員會,《第○屆立法委員罷免案投票率統計》,2025 年 7 月。

二、The Diplomat,〈Taiwan’s ‘Great Recall’ Fizzles Out〉,2025 年 7 月 27 日。

三、Reuters,〈Taiwan move to recall opposition lawmakers fails〉,2025 年 7 月 27 日。

四、Freedom House,《Freedom in the World 2024 – Taiwan》,2024 年。

五、台灣智庫,《2024 能源政策與民意調查報告》,2024 年 8 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島國觀察室
6會員
60內容數
島國觀察室風格守則: 我是《島國觀察室》專欄作者,專注於軍事、國防與國際政治的深度評論。專注軍事、國防與國際政治的深度評論,結合理性分析與歷史比較,提供具戰略視野與預測性的觀點。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本篇文章討論了臺灣國會擴權法案的爭議,以及民主行動與制衡的重要性。包括覆議的憲法法律依據與發動與原理、覆議的流程、行政院認為法案窒礙難行的情況、憲法訴訟的介紹等內容。透過這些討論,讓讀者對臺灣的民主與制衡有更深入的瞭解。
Thumbnail
本篇文章討論了臺灣國會擴權法案的爭議,以及民主行動與制衡的重要性。包括覆議的憲法法律依據與發動與原理、覆議的流程、行政院認為法案窒礙難行的情況、憲法訴訟的介紹等內容。透過這些討論,讓讀者對臺灣的民主與制衡有更深入的瞭解。
Thumbnail
如未經過這些陣痛,就不會有今日臺灣的民主與自由。
Thumbnail
如未經過這些陣痛,就不會有今日臺灣的民主與自由。
Thumbnail
不過,臺灣的特殊處境在於民主的選舉卻是鑲嵌在目前地緣政治上的強權併吞意圖脈絡,使得這定期舉行的公民活動,次次都成為延命的死亡倒數。
Thumbnail
不過,臺灣的特殊處境在於民主的選舉卻是鑲嵌在目前地緣政治上的強權併吞意圖脈絡,使得這定期舉行的公民活動,次次都成為延命的死亡倒數。
Thumbnail
臺灣立法院國會改革法案引發爭議,關於這次矛盾的關鍵點。某些議會規章制度是否是主要爭議點之一?改革中的散會動議引起爭議。如何對政治人物提出職業道德要求?臺灣人對立法院中打贏卻輸了?臺灣之全體臺灣人。兩岸人民的分歧情感。臺灣社會的榜樣。
Thumbnail
臺灣立法院國會改革法案引發爭議,關於這次矛盾的關鍵點。某些議會規章制度是否是主要爭議點之一?改革中的散會動議引起爭議。如何對政治人物提出職業道德要求?臺灣人對立法院中打贏卻輸了?臺灣之全體臺灣人。兩岸人民的分歧情感。臺灣社會的榜樣。
Thumbnail
也談選舉——憂民仁愛政治之民主素質的可能
Thumbnail
也談選舉——憂民仁愛政治之民主素質的可能
Thumbnail
世界各國從去年年底至選前幾周,不約而同地開始集中報導1/13的臺灣大選,也都逐一採訪主要總統候選人,甚至也有外國製作了特別電視節目,予以講評。儘管選舉已過去兩週,但不僅僅是美國的智囊團,世界其他民主國家都仍在持續發表有關臺灣選舉的影響報告。
Thumbnail
世界各國從去年年底至選前幾周,不約而同地開始集中報導1/13的臺灣大選,也都逐一採訪主要總統候選人,甚至也有外國製作了特別電視節目,予以講評。儘管選舉已過去兩週,但不僅僅是美國的智囊團,世界其他民主國家都仍在持續發表有關臺灣選舉的影響報告。
Thumbnail
台灣大選落幕,所謂作票的聲浪隨機四起。有網紅、民眾開始不斷轉傳各種作票的影片,許多人在網路上開始質疑這次選舉結果,甚至質疑台灣的民主制度,因而使中共達成其破壞民主信心的統戰目的。 當我們產生質疑時,應該主動追尋真相,不要讓有心人士綁架了我們的思考,拘限了我們的視野。應該回歸理性,守護我們的民主自由。
Thumbnail
台灣大選落幕,所謂作票的聲浪隨機四起。有網紅、民眾開始不斷轉傳各種作票的影片,許多人在網路上開始質疑這次選舉結果,甚至質疑台灣的民主制度,因而使中共達成其破壞民主信心的統戰目的。 當我們產生質疑時,應該主動追尋真相,不要讓有心人士綁架了我們的思考,拘限了我們的視野。應該回歸理性,守護我們的民主自由。
Thumbnail
中國共產黨統戰手段威脅全球民主,以各種手段使人民對民主失去信心。身處最前線民主堡壘的台灣,應該如何面對中共介選的可怕手段?
Thumbnail
中國共產黨統戰手段威脅全球民主,以各種手段使人民對民主失去信心。身處最前線民主堡壘的台灣,應該如何面對中共介選的可怕手段?
Thumbnail
臺灣的選舉結束了。本屆選舉的最大亮點,是「民主」終於沒有「死亡」了,足見臺灣民眾及政治人物的民主素養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選民選擇投票對象的方式,以及三組候選人的政治規劃,依然令人感到憂慮。
Thumbnail
臺灣的選舉結束了。本屆選舉的最大亮點,是「民主」終於沒有「死亡」了,足見臺灣民眾及政治人物的民主素養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選民選擇投票對象的方式,以及三組候選人的政治規劃,依然令人感到憂慮。
Thumbnail
臺灣選舉延續了民主之路。未來路況或更顛簸,選舉結果呈現臺灣政治多樣性,地方勢力對政治構成影響。傳統藍綠立場受到挑戰,新興勢力開始受到民眾注目,民進黨未來如何行銷政績展現形同重要課題。
Thumbnail
臺灣選舉延續了民主之路。未來路況或更顛簸,選舉結果呈現臺灣政治多樣性,地方勢力對政治構成影響。傳統藍綠立場受到挑戰,新興勢力開始受到民眾注目,民進黨未來如何行銷政績展現形同重要課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