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島國修補工(長期關注制度改革、軍事國防與民主政治發展,現專事評論與寫作)
七月的罷免案落幕,支持者的失望固然可以理解,但這場行動的意義,遠不僅止於一次投票的成敗。它揭露的不只是制度運作上的缺陷,更顯示出台灣民主參與的疲態與結構性危機。當政治工具失去動員力量、公共討論空間萎縮,民主便在沉默中逐步被侵蝕。
一、罷免對象的模糊指控檢視本次罷免名單,多數立委並未涉及重大醜聞或違法行為,甚至在地方有長期耕耘與選民服務。將「支持特定法案」作為主要罷免理由,雖能引起特定群體的共鳴,卻難以轉化為大眾的切身感受。當指控缺乏具體化與生活化,罷免動員便失去廣泛的社會基礎。
二、志工熱情與制度理解的落差
在執政黨中央冷淡、資源缺席的情況下,仍有志工投入街頭行動,顯示理念或情緒動力的存在。然而,這種熱情若缺乏對憲政制度、門檻設計與罷免後果的完整理解,往往淪為高成本卻低效率的政治運動。這種落差,也反映出台灣公民運動在戰略與教育上的不足。
三、投票率背後的冷感現象
本次「大罷免」涵蓋 24 位泛藍立委,最終全數未達法定門檻(支持票需達選區選舉人數 25%),儘管投票率達 56.22%,仍無一案過關。這一方面顯示制度設計的高門檻,另一方面也顯示多數選民對政治對抗的冷感。當公共政策淪為口水戰,民眾對政治的信任與耐性便會迅速流失。
四、政黨失能與國會對立
國會改革爭議暴露的不只是朝野衝突,而是政黨制度的根本失能。執政黨內部派系難以整合,反對黨則缺乏建設性監督,法案淪為鬥爭工具,民生議題被迫讓位於政治算計。當國會無法協商、只剩對立,社會觀感便從關注轉為疏離。
五、沉默的自由與代價
根據 Freedom House 2024 年報告,台灣在政治權利與公民自由兩項指標中仍名列「自由國家」之列。然而,在職場、社交甚至家庭場合,公開談論政治仍可能引發衝突或不利後果。制度上的保障與生活中的壓力,形成一道無形的高牆,使「沉默」成為多數人的生存策略。
六、公投熱度的消失
8 月 23 日將舉行的核三延役公投,社會討論熱度低迷,缺乏公正透明的辯論舞台與專業說明。台灣智庫 2024 年調查顯示,逾四成民眾對核電議題的了解僅停留在媒體片段。當直接民主淪為形式化儀式,結果便是民意被簡化為立場標籤,而非知情判斷。
七、東亞民主的共同困境
台灣並非孤例。日本石破內閣面臨國會雙少數、施政受阻;南韓則陷於長期政黨對立與政策癱瘓。若將這些現象放入地緣政治的脈絡,不難推測極權政體可能利用資訊操作與分化策略,削弱周邊民主國家的制度韌性。當民主社會陷於自我消耗,對手便可不費一兵一卒坐收漁利。
結語:真正的失敗在於信任流失
罷免與公投的制度設計,原本是民主防衛與民意直接表達的重要機制。但當它們淪為形式化的政治秀,失去公共討論與社會信任,民主的基石便開始鬆動。這次罷免案的失敗,提醒我們必須直面核心問題:崩塌的,是制度、政黨,還是我們彼此之間最根本的信任?
參考資料
一、中央選舉委員會,《第○屆立法委員罷免案投票率統計》,2025 年 7 月。
二、The Diplomat,〈Taiwan’s ‘Great Recall’ Fizzles Out〉,2025 年 7 月 27 日。
三、Reuters,〈Taiwan move to recall opposition lawmakers fails〉,2025 年 7 月 27 日。
四、Freedom House,《Freedom in the World 2024 – Taiwan》,2024 年。
五、台灣智庫,《2024 能源政策與民意調查報告》,2024 年 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