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唐.汪遵
- 棹月眠流處處通,綠蓑葦帶混元風。
- 靈均說盡孤高事,全與逍遙意不同。
- 全與逍遙意不同,棹月眠流處處通。
- 靈均說盡孤高事,綠蓑葦帶混元風。
- 綠蓑葦帶混元風,棹月眠流處處通。
- 靈均說盡孤高事,全與逍遙意不同。

汪遵生活在唐末(懿宗、僖宗朝)。這個時期,宦官專權、黨爭激烈、藩鎮割據、民不聊生,政治極度黑暗腐敗,社會動盪不安。知識分子普遍感到理想幻滅,對仕途充滿失望和憂懼。
這首詩的靈感直接來源於屈原《楚辭》中的《漁父》篇。該篇記載了屈原被放逐後,行吟澤畔,遇到一位漁父。漁父勸他「與世推移」(隨波逐流、與世浮沉),不必「深思高舉」而自找苦吃。屈原則表示寧可投江葬身魚腹,也不願讓自己高潔的品格蒙受世俗的塵埃。這個故事本身就包含了「入世孤高」與「出世逍遙」兩種人生觀的對話和衝突。兩種截然不同的抉擇,不是理念的衝突,其實是反映個性與素養的形成歷程有關! 蓋棺論定,無需過多道德的臧否!
汪遵的《漁父》是一首立意鮮明的哲理小詩。它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
- 描繪意境: 前兩句以空靈之筆,生動刻畫了漁父融入自然、自在逍遙的形象和意境(棹月眠流、混元風)。
- 點明主旨: 後兩句直接引用歷史人物屈原(靈均)作為對立面,明確點出「孤高」與「逍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和精神追求(全與...意不同)。
- 時代心聲: 在晚唐特定的動盪黑暗背景下,這首詩反映了當時部分士人厭倦政治紛爭、理想受挫後,轉而傾心於道家隱逸思想,尋求個人精神解脫和心靈安寧的普遍心態。它歌頌的是一種避世全身、順應自然、追求內心絕對自由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