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數百人走進醫院,卻再也無法走出。他們不是突然失去生命,而是在被宣告器官衰竭,或重大外傷的那一刻,才開始害怕而思考: 「怎會變成這樣?我明明還有好多事沒做...」 但一切,已太遲。 近日抽菸家人在上癮快感中,一次次犧牲自己的肺與未來,因為「癌症」感覺起來太遙遠。 而我們對死亡的心態,何嘗不是如此? 我們追逐短暫的快樂與安逸,卻從未真正準備面對終點的到來。
直到壽命終點,才會清醒——原來自己根本沒好好活過。 那麼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在生命的終點時不恐懼、不懊悔,平靜地說出「我準備好了」? 這不只是表象宗教能解的事,也不是哲學的問題,而是一份每個「活著的人」都該有的行動手冊。
對策:讓死亡成為個別性的圓滿,而不是遺憾 一、編寫自己的「死亡」定義 人害怕死亡,是因為它充滿未知與失去的感覺。應把死亡看作生命自然的一環就像春去秋來,潮起潮落,它只是規律自然。接受它,我們才能從抗拒中釋放自己。 把死亡看作解脫與轉場 對於長期受苦的人,死亡是平靜的出口。而對真正活過的人,它是一個句點,不是終點。 每天睡前練習「死亡冥想」花3-5分鐘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最後一天,我會怎麼過?」你將發現,真正重要的事情,其實不多。 二、活得相對「沒有遺憾」,才能死得無畏懼 我們現在活的每一天,就是未來面對死亡的心理預備課。寫一封遺書給重要的人,才會驚訝發現,真正想說的話、真正重要的人,也許不是每天奔波的對象。 常問自己:「今天有真正活出我們自己嗎?」 如果答案是「沒有」,我們就該調整人生方向了。 製作「人生待辦清單」哪怕只是完成一件夢想,都能讓生命產生重量。因為,未完成的夢會在我們死前反撲成痛苦。 三、練習「離開」的能力 死亡之所以恐怖,往往是我們對人、事、物太過執著。開始整理人生與物品練習斷捨離,不只是清家裡,更是清情緒、關係與執著。 學會說再見的能力,現在對在意的人就說「我愛你」「謝謝你」「對不起」。別等到大限來臨才慌張補救。 開設「精神儲蓄帳戶」 每天隨緣方便做點好事、幫助別人。這會在離世時,成為我們心中最厚實的安全感。 四、尋找信仰或哲學的避風港 不一定要有宗教信仰,但必須擁有覺察觀念。有信仰者:請深入理解信仰,它不只是儀式,而是面對死亡的力量來源。 非信仰者:學習理解無常的法則的「順應自然」,能讓我們在終點之前,有所方向。 總結:唯一直視死亡的方法,就是確實有清明的活過 死亡不會提前通知它什麼時候來!但我們可以選擇,在每個清晨醒來時就相對準備好離開。當我們活得誠實、勇敢、有愛,那一刻的到來,就不再會極度恐懼悔恨,而是一個圓滿的落幕。 給還活著的我們,誠懇的提醒: 別等到醫生說我們要死了,才學會怎麼活。
讓我們一起,活得值得,走得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