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是選擇二“不治療”。 許多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會發現童年留下的創傷仍悄悄影響著現在的情緒。
有些人選擇面對它,有些人則選擇讓它沉睡。到底該不該進行心理治療?這並沒有標準答案,而是要回到個人生命狀態與目標來判斷。 在見過的觀察者身上,就展現出兩種截然不同但都合理的選擇: 一、當生活因創傷而失控——治療是一種重建人生的轉機 對那些生活混亂、情緒失控,甚至無法脫離童年陰影的成年人而言,心理治療不只是選項,而是人生的「轉捩點」。 透過專業協助,他們有機會:
理解自己情緒反應背後的原因 解構過去創傷的影響 學習更健康的溝通與情緒調解方式
這是一種長期的「自我修復工程」,有時痛苦、有時掙扎,但最終可能換來更自由、更平靜的內在世界。這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深具勇氣的自我投資。 二、當生活已穩定幸福——選擇不治療也是成熟的選擇 另一方面,有些人雖曾經歷童年創傷,但靠著年復一年的努力,已建立起穩定的家庭、事業與情緒平衡。他們或許仍會想起那些過去,但已能用自己的方式妥善處理。 此時若貿然進行深層心理探索,反而可能: 激起原本已封存的痛苦記憶 打亂原本穩定的情緒節奏 增加人際關係或生活的不可預測性 在這樣的狀態下,選擇不啟動心理治療,不代表否認過去,而是基於對當下幸福的珍惜與保護。 總結:治療的關鍵在於風險與報酬的平衡 心理治療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有沒有做」,而在於「是否值得」。當治療的預期效益高於潛在風險,它就可能是值得一走的路。反之,若目前的生活已達到平衡,治療也不是唯一的解方。 生活中最適合的路,永遠是依據個人生命狀態所作的選擇。 無論選擇面對還是暫緩,我們都應尊重自我的節奏,正視自己的需求,並理解人生的每一步都在為未來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