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一本一本,慢慢告別,整理的呢喃與告別
不是不再喜歡讀書,只是節奏太快。 總覺得有更新的資訊等著滑、有更多訊息等著回、有一支影片可以看完再說。
短篇文字與即時內容太容易入口,像零食一樣填滿了所有碎片時間。
真正願意靜下來、讀完一本書的時刻,變得稀少又奢侈。
最高售價,從七折降到了六五折。
僅僅是五個百分點的差距,卻像有人湊近耳邊,輕聲提醒:
「這些書,真的要一直留著嗎?」
那像是一個被延後已久的處理時刻,終於緩緩浮出水面。
一個總想「再等等」的決定,就這樣被無聲地推了一把。
也許,是時候整理了。
也許,該趁它們還有行情,讓故事繼續流動。
但這訊號,不只是來自平台的價格調整,更像是來自那些靜默在角落的書。
它們像悄悄湊近耳邊的老朋友,低聲問著:「現在,是不是我們該動身了?」
「還要一直留著我們嗎?」
「也許,我們該前往下一位讀者的手中?」
翻開紙箱時,空氣裡浮出一股封存已久的紙味。
手指翻著書頁,腦中卻開始小聲地嘀咕:「這本還沒讀啊。」
「之後應該會用得到吧。」
「很難買到了欸,好可惜。」
每一本都帶著理由,讓人猶豫。
於是,又蓋回去。
這樣的動作重複四、五次,書依然沒動。
但心裡其實早就知道——這些書,大部分終究都會離開。
若半年後真的搬家,這些紙箱不只會很重,還可能摔壞、壓垮, 甚至成為沒人願意處理的雜物。
新家或許沒有空間再蓋書本城堡,甚至連幾道舊城牆都保不住了。
只能開始動手了。
不是那種大刀闊斧的清理,而是一點一點地整理,與自我對話:
如果現在要搬家,這本書還願不願意多搬一次?
還想為它騰出書櫃的一角嗎?
翻開書,看看目錄、讀幾頁,有些書,讀個幾段就知道:文字沒有吸引力了。
有些則雖然陌生,卻讓人忍不住想繼續翻下去。 那股微妙的吸引力,或許就是值得留下的理由。
有些書沒打算再讀,但情感成為一種黏著劑。
旅行時買的,是朋友送的,是某段低潮裡的慰藉。
那些,就拍個照、寫幾句紀念,然後安靜地告別。
一本一本,開始分門別類。
真正會再翻開的,回到書櫃;
還沒決定的,放進觀察箱,半年後再說;
確定不會再讀的,慢慢列單、準備出清。
這過程比想像中安靜許多,甚至有些療癒。
不再只是處理東西,而是處理某些, 曾被時間延後的自己。
不是不喜歡書,也不是放棄閱讀,
只是終於明白:書,不該成為一種「還沒完成的理想」的象徵。
它們該是輕盈的、移動的,能陪你走一段路, 然後轉身祝你順利的旅伴。
那些不再會翻開的,就讓它去找新的讀者吧。
在別人手裡,它們也許會真正展開書頁, 不再只是被收藏、被記得,卻從未真正被理解。
一本一本,慢慢告別。
也是一頁一頁地,重新開始。📦
如果書本是一種重量,那留下的,就是那些仍值得被攜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