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19號潛艇
伊19(IJN I25)是一艘日本B1型潛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日本帝國海軍,擊傷並摧毀了多艘敵艦。在瓜達爾卡納爾戰役中,該潛艇僅用一輪魚雷齊射就擊沉了美國航空母艦黃蜂號和驅逐艦奧布萊恩號,並擊傷了戰艦北卡羅來納號。
▪︎船艦數據
排水量:標準2198公噸,水上2584公噸,水下3654公噸 長:108.7公尺 寬:9.3公尺 吃水:5.1公尺 動力:水上12400匹馬力,水中2000匹馬力 裝置:2座艦本式2號10型柴油引擎2軸 航速:水上23.5節(44公里每小時),水下8節(15公里每小時) 續航力:14000海浬(26000公里) 潛航深度:100公尺 乘員:94名官兵 武器裝備:6 × 533 mm 艦艏魚雷管,17枚九三式魚雷,1 × 三年式140公釐艦砲,2 × 單裝九六式25公釐高射機砲 艦載機:1× 零式小型水上偵察機 彈射裝置:1×吳式一號4型彈射器

伊19外觀圖
|服役歷史
▪︎加州附近的襲擊
1941年12月22日,伊19號潛艇襲擊了正在向洛杉磯運送石油的運輸船,並追擊該船一小時。在加州阿圭洛角2英里、聖塔芭芭拉以北55英里處,伊19號船長向該運輸船發射了三枚魚雷,但全部未擊中。一架美國海軍飛機發現這艘潛水艇並投下了深水炸彈。致使潛艇被迫下潛,結束了攻擊。她在這段時間最大的勝利是擊中了另一艘貨船,迫使該船擱淺。
碧藍航線 伊19
▪︎K行動
1942年2月23日,伊19的零式小型水上偵察機在夏威夷珍珠港進行夜間偵察,為日本帝國海軍第二次偷襲珍珠港的K行動做準備。3月4日,該機抵達法國護衛艦暗沙,為即將襲擊珍珠港的二式飛行艇提供無線電信標。伊19並未參與此次襲擊,而是由計劃中的五架二式飛行艇中的兩架執行,由於天氣原因,兩架二式飛行艇未對目標造成損害。
▪︎阿留申群島戰役
1942年6月初,伊19參與了阿留申群島戰役的開始階段。

奧布萊恩號被魚雷命中,圖左是稍早被魚雷命中的胡蜂號
▪︎黃蜂號驅逐艦和奧布萊恩號驅逐艦沉沒
1942年9月15日,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期間,伊19號在木梨鷹一的指揮下在所羅門群島南部巡邏時,發現並攻擊了美國航空母艦黃蜂號,向其發射了六枚魚雷。其中三枚魚雷擊中黃蜂號,造成嚴重損壞。由於動力裝置故障,黃蜂號的損害控制小組無法控制火勢。最終,該艦被廢棄並沉沒。
其餘三枚魚雷分別擊中了美國戰艦「北卡羅來納號」和驅逐艦「奧布萊恩號」,後者於1942年10月19日在前往維修的途中沉沒。「北卡羅來納號」遭受嚴重損壞,並在珍珠港進行維修直至1942年11月16日。 伊19的魚雷齊射擊沉了一艘航空母艦和一艘驅逐艦,並嚴重損壞了一艘戰艦,使其成為歷史上破壞力最強的魚雷齊射之一。
▪︎執行東京快車任務
從1942年11月到1943年2月,伊19協助瓜達爾卡納爾島上的日軍進行夜間補給和增援,以及隨後的撤離,日軍艦艇前往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此類任務被盟軍稱為「東京快車」 。
▪︎斐濟
1943年4月至9月間,伊19號潛艦駐紮在斐濟附近海域,參與了許多運輸任務和戰爭巡邏。在此期間,該潛艇在打擊多艘美國貨船時取得了成功。4月30日,伊19號用魚雷擊沉了自由貨輪菲比· A·赫斯特號,隨後擊傷了輪船威廉斯號。之後,伊19號又擊沉了商船威廉·L·范德比爾特號,並擊傷了運輸船德揚號。

碧藍航線 伊19 時裝
|損失
1943年11月25日20:49,在馬金島以西50海浬(93公里)處,美國海軍驅逐艦「拉德福德號」 用雷達發現了浮出水面的伊19號。伊19號潛入水中後,「拉德福德號」發射深水炸彈進行攻擊,伊19號在這次攻擊中被擊沉,船上所有人員全部罹難。
|攻擊歷史
1941年12月24日 - 阿布薩羅卡號貨船 - 5698噸 - 損壞 1942年9月15日 - 黃蜂號航空母艦 - 19423噸 - 沉沒 1942年9月15日 - 奧布萊恩號驅逐艦 - 2246噸 - 沉沒 1942年9月15日 - 北卡羅來納號戰艦 - 44800噸 - 損壞 1943年4月30日 - 菲比·赫斯特號貨船 - 7176噸 - 沉沒 1943年5月2日 - 威廉·威廉斯號貨船 - 7176噸 - 損壞 1943年5月16日 - 威廉·L·范德比爾特號貨船 - 7176噸 - 沉沒 1943年8月13日 - MH德揚號貨船 - 7176噸 - 損壞

碧藍航線 伊19 同人創作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