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寫作文,經常看到這類型的題目,年過30,依然是值得書寫的內容。
我是獨生女,是爸爸的最愛,他非常寵我,卻從不溺愛,他以溫和堅定的語言教導我做人處事的規矩,更鼓勵我走出舒適圈看世界之大。今天若有任何人誇獎我的能力和眼界,那都必須歸功於我的父母。
不同於媽媽這名照顧者,爸爸比較像出外打獵的角色,小時候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沒有辦法天天見到他,因此只要是爸爸回家的日子,我就會覺得那天不一樣,儘管有時不是帶著期待,因為爸爸回來,意味著家裡空間變小了,我必須好好收拾那些亂擺的玩具或雜物。對小孩子來說,生活中微小的改變是很中性的,小小的心尚且無法消化那複雜的情緒。
但我很喜歡爸爸在假日偷偷帶我去騎馬,或做些平常媽媽不會讓我去做的事情,他就是我的太陽,帶我看到世界最光明燦爛的那一面,也永遠都會在我喪志時,成為那一道希望的曙光。
在我心目中,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他從不亂發脾氣、見識廣博,而且非常努力想要讓我過更好的生活,好多好多的愛,不單單存在物質方面,因為他的持續學習,我也有幸在思想上有更多的自由。他總是會跟我分享好多好多,工作上新認識的對象、閱讀書籍得到的啟發,或是影片中執得推崇的觀點。
爸爸曾說:不要跟小孩子說要成為有用的人,成為有用的人要幹嘛呢?人就是要成為他自己才對啊。
身為這種人的女兒,我覺得非常幸運,但同時,卻也在慢慢成為自己的過程中,發現巨大的矛盾。
相對於爸爸,我是個沒那麼會說話的人,或者說,在他面前,我總是不怎麼會說話。
沒有他聰明、沒有他努力,也沒有他擅長那些大場面,明明從小到大已經是同儕或師長眼中表現很不錯的人了,但我卻始終覺得自己不夠好。
我很愛他,一如他那麼的愛我,但年歲抹去了孩子看父母的濾鏡,我開始處理小時候那些沒有被消化的複雜情緒。原來,真正的家人,是不可能如陽光一樣永遠燦爛的。
兒時與爸爸的距離讓我美化了他的形象,其實他也有他的缺點,我也有我沒有坦承的不舒服,我花了大把時間消化這項事實,難處是,我太愛他了,愛到我以為那樣的批判等於否定他對我的付出,所以我總是用「他是為我好」,來掩蓋自己真實的情緒。
後來有幸接觸占星,透過另一個角度不帶情緒的觀看我們之間的差異,費了好大的力氣,才漸漸接納了這段關係裡的差異。
今天是父親節,中午和爸爸一起吃午餐,聊聊工作、談談未來,跨不過的檻依然橫在我們之間,以前,我會希望拆掉那道坎,以此證明我們關係的珍貴,但現在不一樣了,我好像慢慢開始接受人與人之間一定會有幾道坎,就算是最親密的家人也一樣。
我們要做的,不是拆掉它,而是誠心地接受,畢竟無論有多少道坎橫在我們之間,只要有愛,我們都還是會無條件地奔赴、並陪伴在彼此身邊。而那,就已經足夠珍貴了。
透過書寫的方式,並消耗近二十張衛生紙,感覺好像又放下了一些什麼。
我們太常以愛之名蒙蔽自己的雙眼,自以為那對關係有幫助,且能維持表面的和平。
但真正愛我們的人不會希望我們這麼做。
他們會期待眼前的那個人,儘管和自己截然不同,依然能在某方天地裡,成為他所真心接納的自己。
我愛我的爸爸,所以我也一定會好好的愛護我自己。
希望閱讀到這篇的讀者,也能原諒自己想違背父母的心意。
我們的愛,與我們的不同,本來就不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