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彼此》是在 Project SEA Voice 底下的一系列訪談計畫,在這裡我會以化名呈現在台東南亞人的故事,以及台灣人對東南亞的真實經驗。
每一篇都是一段關於身份、文化與相遇的故事,記錄我們如何看見對方,也看見自己。
邀請你放慢腳步,聽一聽這些不同的成長背景、語言與生活經驗故事。
今天的故事主角是:
從馬來西亞到台灣,學會在不同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 Winnie

看見彼此 vol.02 Winnie 來自馬來西亞。(圖/Pexels)
Winnie(化名) 來自馬來西亞,來台已超過六年。
大學畢業後,她曾回馬來西亞工作兩年,卻發現當地生活節奏和便利性與自己在台灣習慣的截然不同——交通不便,公共安全與便利度也不如台北。那段時間她有些不適應,也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生活。
最後,她決定回到台灣攻讀碩士。這段回馬工作的經歷就像一場試錯的經歷,讓她更確定自己想在台灣發展。
自由與好奇的文化切換
在問到 Winnie 在台灣生活的這幾年會不會主動認識台灣人,她說自己個性上不太會主動結交新朋友的人。但如果預期會長期見面,比如同班同學、同事,她就會主動去認識。
「會不會主動和對方認識,跟他是台灣人還是外國人無關,反而更多是出於好奇心。」
許多馬來西亞人在台生活時,會不自覺地調整發音,以便融入環境。台灣人初次聽她說話時,也都察覺不出她的口音,但聊久了還是會聽出細微差異。
Winnie 也說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輕鬆做到,跟個人聽力敏感度或語言能力有關。
她還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細節:台灣人在日常用語中,喜歡為物品取精確的名字:「大碗公」、「湯勺」;而馬來西亞人則習慣用功能描述:「裝湯的大碗」、「拿湯的湯匙」。
「在馬來西亞和台灣之間切換,就像切換兩個不同的思維模式。我覺得很自由,也充滿好奇。」

如果預期會長期見面,Winnie 會主動認識台灣的朋友。(圖/Pexels)
台灣多元文化的落差
在 Winnie 看來,台灣雖然有不同族群,但因為大家幾乎都會說華語,文化差異並不如外界想像中鮮明,因此台灣人對與自己差異很大的文化,接觸的機會不多。
她認為,這與成長過程中缺乏多元族群的交流有關。
她也分享了一位台灣朋友的故事:
“我的一個台灣朋友因為膚色較深,常被誤認為東南亞人。他後來反而因為好奇地去學印尼語、也加入關注東南亞移工教育的 One-forty 擔任志工,更深入理解東南亞文化。”
「一個看似無心的誤會,反而成為一段跨文化體驗的契機。」

台灣人對與自己差異很大的文化,接觸的機會不多。(圖/Pexels)
面對偏見的溫柔策略
對 Winnie 來說,偏見多半來自缺乏接觸與經驗。她的長輩中,也有人因聽信傳聞而對不同族群有負面印象,比如“懶惰”、“骯髒”等等。但當自己長大後有獨立思考能力,會發現這些資訊可能只是聽來的或以偏概全。
在台灣,由於語言差異,台灣人也較難主動建立跨文化關係,深入了解不同文化。
遇到刻板印象時,Winnie 不會急著反駁,而是先理解對方的想法,再溫和地澄清,讓對方知道東南亞並非單一面貌。
「我知道他們為什麼會這麼想,所以能找到一種對話的方式,讓他們慢慢改變看法。」
Winnie 擁有的多元文化經驗,也帶給她一定的優勢,讓她更懂得如何與台灣人對話。正因為她理解他們缺乏這些經驗和偏見的成因,因此知道如何開啟對話,幫助他們溫和地釐清錯誤觀念。
她提到自己也是來到台灣後,才能更深刻地從不同角度看待馬來西亞及東南亞其他國家。

Winnie 也是來到台灣後,才能更深刻地從不同角度看待馬來西亞及東南亞其他國家。(圖/Pexels)
身份認同的變化
Winnie 一開始習慣用「亞洲人」來定義自己。若有人問到更詳細的身分,她會選擇更精確地說自己是「東南亞人」。
「我在台灣生活,但我的身份依然是東南亞人。如果不需要特別區分,我不會刻意強調。」
然而,談到與家鄉的連結,她也說自己也曾有過一絲「背叛」的感覺。不是因為口音的轉換,而是因為現在碩士畢業的她,沒有選擇回馬來西亞工作。那種感覺像是離開熟悉的地方,轉身去擁抱另一個國家。
直到有次她聽到 MIT(Malaysian in Taiwan)社團創辦人的分享:「幫助在台灣的馬來西亞人,無論最終是選擇留台還是返鄉,都是一種愛馬來西亞的方式。」
這句話讓她感到被安慰,也更確信自己沒有辜負家鄉,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延續對家鄉的關懷。
學士畢業後的 Winnie 曾在馬來西亞工作了兩年。後來因為當地交通不便、生活便利度和安全感不如台北,最終決定回到台灣。她坦言,在台灣建立的友誼更深厚,朋友們給予她極大的支持與鼓勵,這讓她感到踏實與安心。
選擇回台攻讀碩士,也讓她更明確地規劃未來,希望能在台灣持續發展自己的事業與生活。
對她來說,這不僅是生活的選擇,也是對自我認同的一種回應。

Winnie 在馬來西亞工作兩年後,決定回到台灣攻讀碩士。(圖/Pexels)
看見差異,才能走近彼此
在跨越不同文化的旅程中,Winnie 學會了理解偏見背後的根源,並嘗試用理解和傾聽取代對立。
她知道偏見背後,藏著不熟悉與距離感,也相信真正的多元,不是要別人融入我們的框架,而是願意彼此看見、接納,甚至將對方的文化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她也期待自己的故事能激發更多人對東南亞文化的好奇心與理解,促進更真誠的文化交流與共融。

👉 如果你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告訴我。也歡迎分享這篇文章,或追蹤 Project SEA Voice 鎖定最新文章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