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彼此 vol.02】大馬女孩在文化之間穿梭的好奇與自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看見彼此》是在 Project SEA Voice 底下的一系列訪談計畫,在這裡我會以化名呈現在台東南亞人的故事,以及台灣人對東南亞的真實經驗。

每一篇都是一段關於身份、文化與相遇的故事,記錄我們如何看見對方,也看見自己。

邀請你放慢腳步,聽一聽這些不同的成長背景、語言與生活經驗故事。

今天的故事主角是:

從馬來西亞到台灣,學會在不同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 Winnie
看見彼此 vol.02 Winnie 來自馬來西亞。(圖/Pexels)

看見彼此 vol.02 Winnie 來自馬來西亞。(圖/Pexels)

Winnie(化名) 來自馬來西亞,來台已超過六年。

大學畢業後,她曾回馬來西亞工作兩年,卻發現當地生活節奏和便利性與自己在台灣習慣的截然不同——交通不便,公共安全與便利度也不如台北。那段時間她有些不適應,也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生活。

最後,她決定回到台灣攻讀碩士。這段回馬工作的經歷就像一場試錯的經歷,讓她更確定自己想在台灣發展。


自由與好奇的文化切換

在問到 Winnie 在台灣生活的這幾年會不會主動認識台灣人,她說自己個性上不太會主動結交新朋友的人。但如果預期會長期見面,比如同班同學、同事,她就會主動去認識。

「會不會主動和對方認識,跟他是台灣人還是外國人無關,反而更多是出於好奇心。」

許多馬來西亞人在台生活時,會不自覺地調整發音,以便融入環境。台灣人初次聽她說話時,也都察覺不出她的口音,但聊久了還是會聽出細微差異。

Winnie 也說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輕鬆做到,跟個人聽力敏感度或語言能力有關。

她還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細節:台灣人在日常用語中,喜歡為物品取精確的名字:「大碗公」、「湯勺」;而馬來西亞人則習慣用功能描述:「裝湯的大碗」、「拿湯的湯匙」。

「在馬來西亞和台灣之間切換,就像切換兩個不同的思維模式。我覺得很自由,也充滿好奇。」
如果預期會長期見面,Winnie 會主動認識台灣的朋友。(圖/Pexels)

如果預期會長期見面,Winnie 會主動認識台灣的朋友。(圖/Pexels)


台灣多元文化的落差

在 Winnie 看來,台灣雖然有不同族群,但因為大家幾乎都會說華語,文化差異並不如外界想像中鮮明,因此台灣人對與自己差異很大的文化,接觸的機會不多。

她認為,這與成長過程中缺乏多元族群的交流有關。

她也分享了一位台灣朋友的故事:

“我的一個台灣朋友因為膚色較深,常被誤認為東南亞人。他後來反而因為好奇地去學印尼語、也加入關注東南亞移工教育的 One-forty 擔任志工,更深入理解東南亞文化。”

「一個看似無心的誤會,反而成為一段跨文化體驗的契機。」
台灣人對與自己差異很大的文化,接觸的機會不多。(圖/Pexels)

台灣人對與自己差異很大的文化,接觸的機會不多。(圖/Pexels)


面對偏見的溫柔策略

對 Winnie 來說,偏見多半來自缺乏接觸與經驗。她的長輩中,也有人因聽信傳聞而對不同族群有負面印象,比如“懶惰”、“骯髒”等等。但當自己長大後有獨立思考能力,會發現這些資訊可能只是聽來的或以偏概全。

在台灣,由於語言差異,台灣人也較難主動建立跨文化關係,深入了解不同文化。

遇到刻板印象時,Winnie 不會急著反駁,而是先理解對方的想法,再溫和地澄清,讓對方知道東南亞並非單一面貌。

「我知道他們為什麼會這麼想,所以能找到一種對話的方式,讓他們慢慢改變看法。」

Winnie 擁有的多元文化經驗,也帶給她一定的優勢,讓她更懂得如何與台灣人對話。正因為她理解他們缺乏這些經驗和偏見的成因,因此知道如何開啟對話,幫助他們溫和地釐清錯誤觀念。

她提到自己也是來到台灣後,才能更深刻地從不同角度看待馬來西亞及東南亞其他國家。

Winnie 也是來到台灣後,才能更深刻地從不同角度看待馬來西亞及東南亞其他國家。(圖/Pexels)

Winnie 也是來到台灣後,才能更深刻地從不同角度看待馬來西亞及東南亞其他國家。(圖/Pexels)


身份認同的變化

Winnie 一開始習慣用「亞洲人」來定義自己。若有人問到更詳細的身分,她會選擇更精確地說自己是「東南亞人」。

「我在台灣生活,但我的身份依然是東南亞人。如果不需要特別區分,我不會刻意強調。」

然而,談到與家鄉的連結,她也說自己也曾有過一絲「背叛」的感覺。不是因為口音的轉換,而是因為現在碩士畢業的她,沒有選擇回馬來西亞工作。那種感覺像是離開熟悉的地方,轉身去擁抱另一個國家。

直到有次她聽到 MIT(Malaysian in Taiwan)社團創辦人的分享:「幫助在台灣的馬來西亞人,無論最終是選擇留台還是返鄉,都是一種愛馬來西亞的方式。」

這句話讓她感到被安慰,也更確信自己沒有辜負家鄉,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延續對家鄉的關懷。

學士畢業後的 Winnie 曾在馬來西亞工作了兩年。後來因為當地交通不便、生活便利度和安全感不如台北,最終決定回到台灣。她坦言,在台灣建立的友誼更深厚,朋友們給予她極大的支持與鼓勵,這讓她感到踏實與安心。

選擇回台攻讀碩士,也讓她更明確地規劃未來,希望能在台灣持續發展自己的事業與生活。

對她來說,這不僅是生活的選擇,也是對自我認同的一種回應。

Winnie 在馬來西亞工作兩年後,決定回到台灣攻讀碩士。(圖/Pexels)

Winnie 在馬來西亞工作兩年後,決定回到台灣攻讀碩士。(圖/Pexels)


看見差異,才能走近彼此

在跨越不同文化的旅程中,Winnie 學會了理解偏見背後的根源,並嘗試用理解和傾聽取代對立。

她知道偏見背後,藏著不熟悉與距離感,也相信真正的多元,不是要別人融入我們的框架,而是願意彼此看見、接納,甚至將對方的文化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她也期待自己的故事能激發更多人對東南亞文化的好奇心與理解,促進更真誠的文化交流與共融。

raw-image

👉 如果你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告訴我。也歡迎分享這篇文章,或追蹤 Project SEA Voice 鎖定最新文章更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roject SEA Voice
2會員
10內容數
South East Asia,一片溫柔但堅定的聲音。 (每週日更新) 🌊 東南亞 × 文化認同 📝 用故事改寫刻板印象 👂願這片海的聲音,能被聽見。
Project SEA Voice的其他內容
2025/08/17
《看見彼此》是在 Project SEA Voice 底下的一系列訪談計畫,以化名呈現在台東南亞人的故事,以及台灣人對東南亞的真實經驗。第一位主角邀請到:從課本印象,到生活中認識東南亞樣貌的 Kenny。他因為東南亞女友的關係,開始學習馬來文,也觀察到台灣作為多元文化熔爐,卻常忽略少數族群的文化價值
Thumbnail
2025/08/17
《看見彼此》是在 Project SEA Voice 底下的一系列訪談計畫,以化名呈現在台東南亞人的故事,以及台灣人對東南亞的真實經驗。第一位主角邀請到:從課本印象,到生活中認識東南亞樣貌的 Kenny。他因為東南亞女友的關係,開始學習馬來文,也觀察到台灣作為多元文化熔爐,卻常忽略少數族群的文化價值
Thumbnail
2025/08/10
在倡議東南亞議題時,常常能在社群留言上看見這樣的聲音:「既然不喜歡台灣,那就回去自己的國家啊。」 但正是因為對土地的感情,才願意說出不夠好的地方。如果對這片土地毫無牽掛,根本不會浪費時間去講、去寫、去關心。
Thumbnail
2025/08/10
在倡議東南亞議題時,常常能在社群留言上看見這樣的聲音:「既然不喜歡台灣,那就回去自己的國家啊。」 但正是因為對土地的感情,才願意說出不夠好的地方。如果對這片土地毫無牽掛,根本不會浪費時間去講、去寫、去關心。
Thumbnail
2025/08/03
關注東南亞議題的過程中,很多朋友覺得我能為東南亞發聲、寫下這些故事很了不起,但其實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多高尚。因為我知道,那些我現在努力拆解的偏見,曾經也在我心裡住過。 偏見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壞人」才會有。 偏見是我們從生活裡學來的,是被制度、歷史、語言教會的,然後不自覺地一代一代傳下去。
Thumbnail
2025/08/03
關注東南亞議題的過程中,很多朋友覺得我能為東南亞發聲、寫下這些故事很了不起,但其實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多高尚。因為我知道,那些我現在努力拆解的偏見,曾經也在我心裡住過。 偏見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壞人」才會有。 偏見是我們從生活裡學來的,是被制度、歷史、語言教會的,然後不自覺地一代一代傳下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對遠在澎湖那個人的思念
Thumbnail
對遠在澎湖那個人的思念
Thumbnail
《斷裂的海:金門、馬祖,從國共前線到台灣偶然的共同體》把視角放大到「金門+馬祖」,雖然範圍加大讓其中的內容或許沒有辦法那麼深刻,卻以更淺顯的方式,讓讀者能夠看見在台灣論述中缺席已久的「金馬」。
Thumbnail
《斷裂的海:金門、馬祖,從國共前線到台灣偶然的共同體》把視角放大到「金門+馬祖」,雖然範圍加大讓其中的內容或許沒有辦法那麼深刻,卻以更淺顯的方式,讓讀者能夠看見在台灣論述中缺席已久的「金馬」。
Thumbnail
我喜歡看海,尤其是我們台灣的東部海岸線。
Thumbnail
我喜歡看海,尤其是我們台灣的東部海岸線。
Thumbnail
來自馬來西亞的水瓶男,分享在台灣的生活點滴,從文化衝擊到美食體驗,從台灣風景到人情味,並談及學業與工作的成長以及未來展望。充滿溫暖的故事希望將台灣美好傳遞給更多人。
Thumbnail
來自馬來西亞的水瓶男,分享在台灣的生活點滴,從文化衝擊到美食體驗,從台灣風景到人情味,並談及學業與工作的成長以及未來展望。充滿溫暖的故事希望將台灣美好傳遞給更多人。
Thumbnail
在英國定居多年的朋友回臺灣度假,我規劃了一趟有自然、有人文,兼具臺灣特色的精彩旅程。路線包括水金九一帶的餐廳、民宿,藝文氛圍濃厚的水湳洞,九份老街等。文中分享了旅程中的體驗和感受,以及對臺灣文化和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Thumbnail
在英國定居多年的朋友回臺灣度假,我規劃了一趟有自然、有人文,兼具臺灣特色的精彩旅程。路線包括水金九一帶的餐廳、民宿,藝文氛圍濃厚的水湳洞,九份老街等。文中分享了旅程中的體驗和感受,以及對臺灣文化和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Thumbnail
幾年前到菲律賓跳島時,同船的旅伴們 特別的是我們這船很難得的都是亞洲人,畢竟歐美旅客居多 更難得的是我們這船集結了台灣兩位、中國四位、香港兩位,三地的旅行者,大家溝通順暢也毫無政治對立(只有一位白人男性是中國女孩的丈夫),完全可以同桌吃飯,互相分享食物和旅遊帶來的快樂,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幸
Thumbnail
幾年前到菲律賓跳島時,同船的旅伴們 特別的是我們這船很難得的都是亞洲人,畢竟歐美旅客居多 更難得的是我們這船集結了台灣兩位、中國四位、香港兩位,三地的旅行者,大家溝通順暢也毫無政治對立(只有一位白人男性是中國女孩的丈夫),完全可以同桌吃飯,互相分享食物和旅遊帶來的快樂,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幸
Thumbnail
黃土水〈出生於台灣〉:「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一土地便愛此一土地,這是人之常情。⋯⋯由於我們的台灣是美麗之島,特別令人懷念。」 台灣歷史總有它迷人的地方,就由我這個不專業美術生來用一點零碎的時間認識這本書吧~
Thumbnail
黃土水〈出生於台灣〉:「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一土地便愛此一土地,這是人之常情。⋯⋯由於我們的台灣是美麗之島,特別令人懷念。」 台灣歷史總有它迷人的地方,就由我這個不專業美術生來用一點零碎的時間認識這本書吧~
Thumbnail
臺灣,四面環海的美麗之島。歷經億萬年的歲月積累,有著高山、丘陵、平原、湖泊與海灣等豐富的自然景觀,以及涵蘊多元的人文與物產風貌。   長年在南台灣臺南、高雄、屏東從事社區工作的我,在決定籌設工作室時,腦海中想著如何將多年來所接觸到的美好事物,用具有畫面感與內涵的名字,來做為人生事業與志業的名
Thumbnail
臺灣,四面環海的美麗之島。歷經億萬年的歲月積累,有著高山、丘陵、平原、湖泊與海灣等豐富的自然景觀,以及涵蘊多元的人文與物產風貌。   長年在南台灣臺南、高雄、屏東從事社區工作的我,在決定籌設工作室時,腦海中想著如何將多年來所接觸到的美好事物,用具有畫面感與內涵的名字,來做為人生事業與志業的名
Thumbnail
身在島國台灣的我們,出國一定得坐飛機,海洋是我們不可跨越的邊界,飛機成為跨界的唯一工具。然而在東南亞、非洲、歐洲等相連的國家,邊界並非都是明確清楚的,跨越邊界的經驗也與我們想像大不同!
Thumbnail
身在島國台灣的我們,出國一定得坐飛機,海洋是我們不可跨越的邊界,飛機成為跨界的唯一工具。然而在東南亞、非洲、歐洲等相連的國家,邊界並非都是明確清楚的,跨越邊界的經驗也與我們想像大不同!
Thumbnail
這本書讓我更深刻了解我們身處的台灣,中華民國需要共感的部分,兩位記者耗時五年,藉由彼此不同的視角,一位澎湖人、一個曾在馬祖服役,道出金門與馬祖兩地,好似身為台灣人,都應該能了解的地方,實際上在歷史、生活、環境、經濟等各層面,都大不相同,我曾以為的台澎金馬,看完本書,也能看到那條台澎–金馬間,那條
Thumbnail
這本書讓我更深刻了解我們身處的台灣,中華民國需要共感的部分,兩位記者耗時五年,藉由彼此不同的視角,一位澎湖人、一個曾在馬祖服役,道出金門與馬祖兩地,好似身為台灣人,都應該能了解的地方,實際上在歷史、生活、環境、經濟等各層面,都大不相同,我曾以為的台澎金馬,看完本書,也能看到那條台澎–金馬間,那條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