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倡議東南亞議題時,常常能在社群留言上看見這樣的聲音:
「說台灣歧視,台灣又沒對你不好,那麼愛挑毛病幹嘛?」「既然不喜歡台灣,那就回去自己的國家啊。」
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久了,也默默的累積了一些感情。正是因為這份感情,才願意說出不夠好的地方。如果對這片土地毫無牽掛,根本不會浪費時間去講、去寫、去關心。
只有還願意留在這裡的人,才會盼望它變得更好。

圖/ Pexels
旅遊和定居生活是完全不一樣的 📒
我常常跟身邊的朋友分享,來台灣旅遊和生活是完全不一樣的。
剛來台灣讀書時,我並沒有太多情感連結,只覺得這裡步調舒服、交通方便。那時候也還沒有太多的歸屬感,覺得這只是暫時停留的人生中繼站,讀完書就會離開。
但人的感情,總是會在生活中慢慢堆疊。
我開始有固定去的早餐店、開始有喜歡的店家。這裡有我住過的地方,有我工作過的地方,也有我哭過、笑過的地方。
這些生活中的細節,都一點一滴的構成了我內心的柔軟。

來台灣旅遊和生活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圖/ Pexels)
被誤解的倡議者 💬
當談論到在台移工、新住民的處境,寫下他們面對的偏見與不平等時,難免會被直接貼上標籤:「你是不是很討厭台灣?」
身為馬來西亞華人,我也經歷過「只要說出不同意見,就會被當作不夠愛國」的狀況。但為什麼當有人試著指出問題時,大家那麼快就想把他推走、標籤為「對立的一方」?
後來我才慢慢明白,被批判的那方會感到不舒服,是因為那些「指出來的地方」剛好戳中了不願面對的那一塊。

那些「指出來的地方」剛好戳中了不願面對的那一塊。(圖/ Pexels)
從來就不是只能說好話 ❤️
我們對人有感情,不代表他什麼都對。我們對土地有感情,也不代表它不能改變。
如果真的是仇視或怨懟,那些人早就選擇離開、轉身不管了。
很多願意說出來的人,都是因為還有盼望、還在等待改變。
我也不是在「挑毛病」,只是把那些看見的問題、那些不平的事一一記下來。
因為改變,就是需要有人先說出來。
很多人會說:「這種事你改變不了啦,講了也沒用。」但如果每一個人都這樣想,那些問題就永遠不會改變。
正因為我還願意相信這塊土地有機會變得更好,我才一直在寫、還在努力。

我們對土地有感情,也不代表它不能改變。(圖/ Pexels)
在書寫這些經歷的過程,我不再急著證明自己「夠格表達」,也不勉強讓所有人都認同我寫的東西。
我只想把那些真正感受到的東西,好好記下來:那些在異地生活裡的片刻,那些被誤會時的沈默,以及對這塊土地的一份柔軟。
我們都可能在某些時刻被這片土地溫柔擁抱過,也在某些時候感到失望。
我始終相信:
真正愛這片土地,不該是只有讚美,而是你願意說出希望它更好的樣子。

圖/ Pexels
獻給還願意發聲的你 🌀
這篇文章,獻給那些還願意在這塊土地上發聲的人。可能是移民、是新住民、是從外地來的學生、也可能是本地土生土長的公民。
願我們都有機會成為更能看見、也更能傾聽的那個人。
🌀你是否也曾因為說出不同聲音而被誤解?
🌀你心中的台灣,又應該是什麼模樣?
👉 歡迎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想法,也歡迎追蹤 Project SEA Voice 鎖定最新文章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