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彼此》是在 Project SEA Voice 底下的一系列訪談計畫,在這裡我會以化名呈現在台東南亞人的故事,以及台灣人對東南亞的真實經驗。
每一篇都是一段關於身份、文化與相遇的故事,記錄我們如何看見對方,也看見自己。
邀請你放慢腳步,聽一聽這些不同的成長背景、語言與生活經驗故事。
第一位主角邀請到:
從課本印象,到在生活中認識真實東南亞樣貌的 Kenny

圖 / Pexels
「Walao!」「真的咩?」
「Satu、dua、tiga……」
「禮拜五的馬來文怎麼念,我忘記了……」
這是 Kenny(化名) 和女朋友的日常對話。
有時,他會在聊天中冒出幾句馬來文,逗得女友捧腹大笑。有時,兩人還會因為東南亞新聞討論得很投入。
Kenny 原本對東南亞的認識,是來自於小時候的課本、新聞,還有路上偶爾會看見的東南亞漁工。自從和女朋友認識後,東南亞文化就悄悄滲進了他的生活,變成飯桌上的話題、書架上的文獻資料、以及生活中的日常。
在中國的童年經驗,再到台灣長大
Kenny 今年 25 歲,是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2 歲到 5 歲曾在中國生活,每年還會回去過年。也許是因為這段早年的跨國經驗,他對身份認同有自己的一套定義:
「講到會覺得很自豪、很舒服的東西,就是我的身份。」
對他來說,他的身分認同是台灣人。
特別的是,Kenny的女朋友來自馬來西亞。他也曾和女朋友到馬來西亞待過一個暑假,這是他長大以來,第一次到東南亞用當地人的方式生活,也成為他對東南亞的第一手記憶。
他也體驗到好多文化衝擊,比如:
馬來西亞天氣比想像中涼爽
吃飯時,中英文混著講很自然,沒有人會刻意強調「正確語言」
一個詞可以囊括很多東西: 魷魚、花枝、透抽,全都叫 sotong;各種口味的零食,統稱 keropok
「本來是她的文化,結果我比她更投入。」Kenny 笑說。
自從交往後,他開始學馬來文、看相關的歷史與文化書籍,甚至追蹤更多東南亞新聞。對他來說,東南亞不是新聞上的名詞,而是一種活生生的日常流動。
台灣是多元文化的熔爐
Kenny 認為,台灣本質上是一座多元文化的熔爐。從南島語族的原住民族群,到經歷荷蘭、西班牙、清朝、日本等不同殖民勢力的洗禮,這片土地早已聚集了各種語言、信仰和生活方式的交織。
然而現實社會中,這樣的多元文化卻沒有被真正「看見」。Kenny 提到,原住民族長久以來被視為社會的「弱勢群體」,政府和主流社會更多用補助和扶持的視角來看待他們,而非真正認識和尊重他們的文化價值。
「比如,很多人不曉得原住民過去有自己完整的信仰體系:萬物有靈論,山林、河流、石頭都有靈魂,這種對自然的敬畏與連結,是我們都應該學習的。」 Kenny 說。

圖/ Shutterstock
現今,多數原住民社群因為宗教傳入、西方文化影響,很多傳統儀式和語言逐漸消失,被同化成主流社會所熟悉的樣貌。
不只原住民,社會中其他少數族群,也常被套上「弱勢」或「需要幫助」的標籤。東南亞新住民、移工常被侷限在某些職業角色,比如看護、工地勞工、餐飲服務,這些角色背後的人往往被忽略了他們的故事、才華與夢想。
真正的多元文化應該是「大家都是一樣的存在,沒有人比誰弱。」
語言背後的標籤
Kenny 也提到,在台灣評價外國人語言能力時,常常隱藏著不自覺的標籤和期待。
他舉例說,有些外國同學中文或台語講得非常流利,大家會稱讚他們「很台灣人」,表面上聽起來像是誇獎,帶著肯定的意味。
但 Kenny 反問:「為什麼不直接說『你的中文講得很好』,非得加上『很台灣人』這個標籤呢?」
這樣的說法,表面似乎友善,實則暗藏著一種無形的框架:好像要「像台灣人」才算合格,才能被接納。這無形中強化了「我們」和「他們」的界線,讓語言成為劃分身份的標記,而非單純的溝通工具。
這種情況反映出台灣社會對外來者的期待,往往不是單純的尊重個人能力,而是放入一個「認同台灣」的框架中。

圖 / PEXELS
「1971 年中華民國(台灣)退出聯合國,對整個社會來說,像是一種集體創傷(PTSD),這種歷史經驗深深影響了台灣人的身份認同和國際觀。」Kenny 繼續說道。
這個創傷讓社會陷入內部的激烈對立,形成兩種極端意識形態:要麼認同中國,要麼對中國抱持強烈敵意。這種二元分法讓人們很難跳脫狹隘的框架,去理解更廣闊的國際脈絡與不同文化。
而在這種政治氛圍下,移工、新住民的議題往往被簡化成勞動力,被視為經濟上的工具,而非一群有血有肉、有故事、有文化的個體。
Kenny 強調:
這樣的忽略不只是對移工本身的不公平,也反映出台灣社會尚未真正開放心胸,去接納並理解不同背景的人。
文化的平等相遇,才是真正的多元台灣
透過 Kenny 的故事,我深刻體會到:
真正的多元文化不是讓別人融入我們的框架,而是彼此平等地相遇、相互理解。
就像 Kenny 在感情裡自然而然接受並學習女友的東南亞文化,這種文化的滲透不是強迫的改變,而是生活中的自然流動。
如果我們能有這樣的態度,讓對方的文化真正進入我們的生活,尊重彼此的差異與共通點,或許「多元共榮」就不再只是口號,而能成為真實的生活樣貌。
👉 如果你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告訴我。也歡迎分享這篇文章,或追蹤 Project SEA Voice 鎖定最新文章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