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也曾住在我心裡:從自己開始拆牆 🧱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關注台灣的東南亞議題,是從去年(2024)年底開始的。
在這段過程中,很多朋友覺得我能為東南亞發聲、寫下這些故事很了不起,但其實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多高尚。因為我知道,那些我現在努力拆解的偏見,曾經也在我心裡住過。

那些被默默灌輸、習以為常的距離感有些來自家庭,也有些來自社會環境。

久而久之,就成為我眼中看世界的一層濾鏡。

圖/ Pexels

圖/ Pexels


在馬來西亞看見的「種族距離」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種族社會,主要族群包括馬來人、華人與印度人。

我們從小在「多元」的環境中長大,身邊有著各種語言、宗教、文化交織的日常。表面上看起來很美好,但如果在這裡生活過一段時間,就會發現這些不同族群之間,其實藏著許多沒有被說破的界線。

我成長的家庭是典型的華人家庭。小時候(一直到現在)常常聽到這些話:

「馬來警察只會受賄又不做事......」

「馬來人就是懶,所以政府才要一直幫他們......」

「要小心印度人,離他們遠一點,他們會騙錢......」

那些話從來不是惡意大罵,只是被當作一種「生活常識」自然地說出口。

而我也就這樣長大,在潛意識裡學會了某些界線,和其他種族的朋友保持距離。

很多關於「多元共融」的說法,都可以在課本、海報、宣傳冊上看得到。比如,三個穿著民族服飾的小朋友站在一起微笑著說:「Satu Malaysia」(一個馬來西亞)。

在現實生活中,種族之間的關係真是如此嗎?


歷史背景,構成了偏見的基礎

從馬來西亞的歷史背景中,可以窺見一些線索。

19至20世紀初,英殖民政府為了有效管理多元族群社會,採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讓不同族群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避免族群整合或聯合反抗殖民政權。

當時,馬來人被安排到政府部門與農業、華人投入商業與礦業、印度人則從事勞力工作。這種結構,開始讓不同族群彼此隔閡、互不理解。

1957年,馬來亞(後來的馬來西亞)獨立後,種族分化問題並未消失,反而成為國家治理的核心難題。1971年,為了減少族群之間的貧富差距,政府實行了土著優先政策(Bumiputera policy),讓馬來人在教育、經濟資源上享有某些優勢。

這樣的制度在無形中鞏固了華人與馬來人之間的緊張與競爭關係。制度造成的對立與不滿,被家庭複製到語言裡,也一點一滴刻在我們的日常認知中。

「民族和諧共處」的圖像,常常被放在電視廣告和政府宣傳中。

只有在當地生活的我們知道,那只是廣告。

真正的和諧,不是穿上傳統服飾拍拍照就能達成的。

這些歷史背景影響了我,也影響了整個社會。我開始意識到自己也活在這種被塑造出來的框架裡。當我不自覺地將他人歸類為「那一群人」時,我已經參與了這種偏見的再製。


偏見,也住在我心裡

剛來到台灣唸書時,覺得這裡比馬來西亞更「進步」更「自由」。後來我才察覺到那些偏見,其實只是換了一個名字出現。

時間線快轉到去年底(2024),我開始關注東南亞議題,關注在台的移工、新住民。有時也難免會被認為是個高尚的倡議者。

但只有我自己知道,那些不以為意的偏見與距離感其實一直都在我身上。

「外勞就是來騙錢的。」「那些外勞的東南亞味道好重喔。」

在台灣聽到的這些話,不也曾經出現在小時候的餐桌上嗎?

我們都曾是說出這些話的一方,只是換了個地方、換了個語境。

我開始重新去理解,什麼是偏見。偏見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壞人」才會有。

偏見是我們從生活裡學來的,是被制度、歷史、語言教會的,然後不自覺地一代一代傳下去。
偏見與距離感其實一直都在我身上。(圖/ Pexels)

偏見與距離感其實一直都在我身上。(圖/ Pexels)


誠實的,從自己開始拆牆

我不比誰高尚,不比誰更懂,只是願意先承認:偏見也曾在我心裡。

我清楚地知道:那種在群體中被劃分、被貶低的感覺,是多麼難受。

希望有一天,在馬來西亞不論是華人、馬來人或印度人都可以自在地做自己,不用時時抵防其他種族。

也希望在台灣,東南亞人不再只是被看作「外勞」、「吵鬧」、「落後」。

他們可以是醫生、老師、藝術家,也可以只是個在超商買宵夜的普通人,不需要被多看一眼,也不會因此被少看一眼。

我只是願意先承認,偏見也曾在我心裡(圖/ Pexels)

我只是願意先承認,偏見也曾在我心裡(圖/ Pexels)

偏見的牆,沒有人一下就能推倒。

每一次承認自己的偏見、每一次選擇不跟著附和那些話語,都是一塊磚的鬆動。

我也還在學著更有意識地生活,學著不以為理所當然、不輕易替別人貼標籤。

因為拆這面牆,不能只靠口號,必須從我們每個人開始。


如果你願意的話👾

這篇文章沒有什麼答案,只有一些我真實經歷過、也還在經歷的思考。

也許你曾是那個說出口的人,也許你曾是被說中的人。無論你站在哪一邊,我都誠懇地邀請你一起想一想:

🌀你是不是也曾對某個群體有過不自覺的距離感?

🌀你願意一起慢慢看見、理解、拆掉那道牆嗎?

願我們都有機會,成為更能看見他人的人。

馬來西亞-砂拉越古晉-亞答街(圖/ Pexels)

馬來西亞-砂拉越古晉-亞答街(圖/ Pexels)

👉 如果你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告訴我,也歡迎​追蹤 Project SEA Voice 鎖定最新文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roject SEA Voice
2會員
10內容數
South East Asia,一片溫柔但堅定的聲音。 (每週日更新) 🌊 東南亞 × 文化認同 📝 用故事改寫刻板印象 👂願這片海的聲音,能被聽見。
Project SEA Voice的其他內容
2025/07/27
如果美麗真的存在,就不該只是貼在牆上的標語,也不該只停留在旅遊文宣裡的口號。 真正的美,應該活在我們看人的眼神裡、說話的語氣裡,以及每一次對彼此的理解和靠近裡。
Thumbnail
2025/07/27
如果美麗真的存在,就不該只是貼在牆上的標語,也不該只停留在旅遊文宣裡的口號。 真正的美,應該活在我們看人的眼神裡、說話的語氣裡,以及每一次對彼此的理解和靠近裡。
Thumbnail
2025/07/20
你,有沒有在異鄉生活過的經驗? 那種遠離熟悉的一切,心裡藏著說不出口的孤單。 異鄉生活,不只是地理的距離,更是一種情感的落差。 陌生的語言、不同的文化,讓我們的心更渴望被理解,被接納。
Thumbnail
2025/07/20
你,有沒有在異鄉生活過的經驗? 那種遠離熟悉的一切,心裡藏著說不出口的孤單。 異鄉生活,不只是地理的距離,更是一種情感的落差。 陌生的語言、不同的文化,讓我們的心更渴望被理解,被接納。
Thumbnail
2025/07/13
在語言與文化之間,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週我想聊聊身為一個「不太像台灣人、也不太像馬來西亞人」的我, 如何在語言、口音與文化的交界處尋找自己的位置。
Thumbnail
2025/07/13
在語言與文化之間,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週我想聊聊身為一個「不太像台灣人、也不太像馬來西亞人」的我, 如何在語言、口音與文化的交界處尋找自己的位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我想我可以開始練習這麼說:這關係就放你一個人好不好,你真是煩死了。
Thumbnail
我想我可以開始練習這麼說:這關係就放你一個人好不好,你真是煩死了。
Thumbnail
你知道你的過往和傷痛,變成媒體利用打擊政敵的手段嗎。
Thumbnail
你知道你的過往和傷痛,變成媒體利用打擊政敵的手段嗎。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禁止轉貼、轉發、抄襲,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最近聽到身邊有朋友心情受到影響,來分享一下我一路上的觀察和心路歷程。 身為高敏人的我,從小常常把別人的言語、意見、標準往自己的身上套用,最常見的是他人的批判,某一天這些聲音已經內化成心中對自己的指教。
Thumbnail
(禁止轉貼、轉發、抄襲,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最近聽到身邊有朋友心情受到影響,來分享一下我一路上的觀察和心路歷程。 身為高敏人的我,從小常常把別人的言語、意見、標準往自己的身上套用,最常見的是他人的批判,某一天這些聲音已經內化成心中對自己的指教。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你不敢想起來的事情這麼多,又如何說明自己看到的都是客觀的事實呢。
Thumbnail
你不敢想起來的事情這麼多,又如何說明自己看到的都是客觀的事實呢。
Thumbnail
就算我們看官覺得罪狀幾乎成立,它還是有背離事實的可能性。
Thumbnail
就算我們看官覺得罪狀幾乎成立,它還是有背離事實的可能性。
Thumbnail
試圖洗腦自己社會是和樂的,我打從心裡覺得非常之沒有意義。
Thumbnail
試圖洗腦自己社會是和樂的,我打從心裡覺得非常之沒有意義。
Thumbnail
世界上有那麼多和自己想法相左的人事物,尊重與道德這類問題也變得很難以單一價值去解釋。但讀過這些理論與實踐之後,讓我思索了很多:在覺察了自己,並且明白對話的重要性之後,品德教育還可以怎麼延伸,與什麼議題連結?
Thumbnail
世界上有那麼多和自己想法相左的人事物,尊重與道德這類問題也變得很難以單一價值去解釋。但讀過這些理論與實踐之後,讓我思索了很多:在覺察了自己,並且明白對話的重要性之後,品德教育還可以怎麼延伸,與什麼議題連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