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要有同理心,發揮共感力去明白和關顧有需要的人,但太過投入去感受對方的不幸,卻會連自己的情緒也受到影響,無法冷靜地給對方支持和找出紓困的辦法。我從與朋友的對話中體會到同理心與關懷心的分別,也分享了如何能夠保持對他人有同理心,同時保護自己情緒的方法。
每天都要面對別人的痛苦,怎辦?
在中學任教的朋友分享學生們複雜的背景,如何影響他們在學校的行為及學習。她舉例說,班中一位女同學在課堂時常睡覺,是渴睡到被老師叫醒後轉眼又呼呼大睡這麼嚴重的地步。
大家看到這裏可能會想:「是否通宵達旦打電玩呀?」
猜對了!
原來,她沉迷打機是與她的居住環境有關。
該同學來自單親家庭,因母親工作時間很長所以是住在親戚家,可是這位長輩對她很不滿,每天罵她罵得好狠。
為了避免聽到長輩的謾罵聲,同學回家後便會戴上耳機,開電腦整晚打電玩。
朋友還告訴我其他同學的例子,我聽了之後爲學生們感到難受,這麼年輕便要應付連大人也未必處理得到的挑戰。

是太過投入還是不夠積極?
「面對這些不是老師能解決的家庭問題,你會覺得很無奈嗎?」我問朋友。
「我很清楚家庭狀況不是我可以處理的問題。我是專注於在學校這個環境裏,能否找到資源和方法去幫助這些學生。」朋友肯定的回答。
就以這位女生為例,朋友取得學校批准,讓她放學後可以有更長時間留在校內自修。
這段對話讓我想到做一個關心學生的老師,就是經常接觸到不是自己可控、沮喪又無助的問題。
不只是老師們,我們在各自的生活中也會遇上類似的挑戰,在聆聽別人的困難時,怎樣可以有同理心同時也能照顧自己的情緒,不要跟着對方一起跌下去?
同理心與關懷心的分別
上面的例子反映了面對他人困苦的其中兩個態度:同理和關懷。
同理心(Empathy)是指當看見他人受苦時,觀察者自己會產生共感,感受到對方的痛(1)。有研究甚至發現,這些富同理心的觀察者與實際經歷了苦楚的當事人,對痛楚作出反應的居然是同一組大腦神經(2),可見觀察者是受到當事人的遭遇影響。
有別於同理心,「關懷心」(Compassion,也有譯作「愛心」)是除了知道和認同對方的苦楚外,還會有所行動。觀察者是帶着積極的態度和無私的行為去為當事人謀求福祉(1)。
有研究就更加直白二者的分別(3):
- 「同理心」所指向的是觀察者自己,觀察者設身處地去想像當事人的感受,然後內化(internalise)成為自己的感受。 看到火災的新聞會難受、理解及感受到好友的困境,讓他感到被明白和支持,這些都是同理心的例子。
- 「關懷心」是以如何可以改善對方的處境為目的。感受到對方的困境是過程的一部份,最終是用行動去幫助對方。例子包括帶着使命感的醫護關懷和照顧病人、市民向天災災民捐款、信徒為受災者祈禱念經等等。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那位做老師的朋友應該是出於關懷心,她體諒學生們的苦況,務實地尋找學校能夠幫助他們的方法。
同理心是自己與外在世界的連結
那麼我們要為共感可能陷入情緒的內耗,而對同理心有所防範嗎?
我覺得同理心是人與人相處非常重要的元素,朋友之間互相諒解和支持,以至社會上不同族群互相接納,甚至對動物/生命尊重等等,都是建基於同理心之上。
可能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壓制自己的同理心,而是更加積極的去學習為自己設立界線。高敏一族容易吸收其他人的情緒,但只要懂得照顧自己情緒的方法,是可以支持他人同時關顧自己。
覺察和呵護共感,保護自己的情緒
例如,就着老師因為學生的情況而自己出現了情緒,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對教學人員提出了以下建議(4),我們可以參考一下:
- 在接觸到別人遇困的消息時覺察自己,叫自己形容出現了的情緒,這個方法就能為自己與那個情緒增加一點距離,減輕了那個負面情緒的威力。
- 挑戰自己的觀點,是否在接觸到資訊後想像事情發生的情境或當事人的感受,那種負面情緒是否基於主觀想像多於事實。
- 提醒自己「氧氣罩」守則:坐飛機遇到事故,要先戴好自己的氧氣罩,確保自己安全然後去幫身邊的人戴上氧氣罩。如果自己也像對方一樣情緒波動,不但幫不到對方,自己也被情緒困擾。
- 在感受和陪伴對方之上走多一步,問自己可以怎樣幫助改善問題,把角度由往內視的「我也感受到那個苦楚」擴闊到積極的「我可以做甚麼」,由同理心走向關懷心。
同理心讓我們與人連結和對生活有感悟,是很寶貴的質素。願我們懂得運用的力度和方法,不致令自己情緒被困擾。
參考:
(1) “Sympathy, empathy, and compassion: A grounded theory study of palliative care patients’ understandings, experiences, and preferences.” Palliative Medicine. 2016 Aug 17;31(5):437–447.
(2) “Meta-analytic evidence for common and distinct neural networks associated with directly experienced pain and empathy for pain.” Neuroimage. 2011 Feb 1;54(3):2492-502.
(3) “Characterizing Empathy and Compassion Using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 Analysis.” Emotion [journal]. May 202324(1).
(4) “How to Stay Empathic Without Suffering So Much.” Greater Good Magazine. 4 May 2017.
很感謝你讀到這兒,讓我的文字能夠與你觸碰🌻
這篇文章由我親自創作,並非AI生成。我是版權持有人。
如欲轉載或引述,敬請預先取得我的同意,謝謝!(聯絡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字©黃璧怡
圖片© — 見圖片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