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也有podcast版,文字版跟聲音版各有特色
正文開始前,我們先大致了解一下「同情心」跟「同理心 」。
我所理解的同情心是比較被動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別人的感受;而同理心是比較積極的、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來理解當事人的感受。
較常見的同理分三種,認知層面、情感層面,還有身體感受層面:
好比看到別人燙傷的傷口(照片)會起雞皮疙瘩,覺得好像是自己的皮膚燙傷一樣。又或是像男生看到有人撞到蛋蛋,會感覺自己的蛋蛋也在微微的發疼(根據周遭80%的男性口述的感受 )。這兩種都屬於身體感受層面的同理。
當然還有對同理更詳細的分類與解說,我們先用以上三種來入門「同理」。
忘記從什麼時候開始,世界開始推崇比「同情」更深一層的同情—也就是站在對方角度的「同理」。
但,我一直覺得「同理心」 一詞是為了「引導人類向善」而衍生出來的詞語,因為沒有人能真正做到「完全同理」,包括認知和情緒上的同理。
聽聞身邊朋友懷孕時各種不舒服的感受,無論是脊椎酸痛、孕吐、水腫或睡不好等等,即使我也是一介女性,但從未妊娠過的我也無法真正體會當中的辛勞,只能不住地讚詠母親的偉大。
或是友人在臉書等社群發出父親(至親)過世的消息與感傷,留言最常見的除了「節哀」、「一路好走」,再者就是覺得「我也懂你的感受」的留言,但仔細看,也只是在說「自己至親過世時的感受」。
因為每個人的至親帶給自己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就算我也曾為我父親的病情奔波,並操辦過我父親的喪禮,但面對友人父親的逝世,除了陪伴,我還是只能說:「你現在一定很難受。」然後給予他一個擁抱,因為我知道,他父親在他腦中遺留的記憶與溫度,與我父親留給我的完全不同。
還有一件朋友經歷過的事情,讓我更加堅信,沒有人能做到完全的同理,我們都只是在往同理的路途上前進。
我那位朋友J是女生,她喜歡的也是女生,關於這點,她在國中的時候就知道了。但當時,她還不確定自己的父母能不能接受自己的女兒是同性戀,於是,她用旁敲側擊的方式來了解她父母對於同性戀的想法,好比看到新聞播報「某明星藝人出櫃」時,試探性地詢問一下,看看父母的反應。
一開始,她的父母感覺思想不如預期的傳統,沒有諸多反同性戀者的大力批判,反而認為大環境就是如此,也沒什麼好反對或不接受的。
但直到J上大學離家後,真的與一位女生交往進而同居,J的父母大發雷霆,連夜趕往她們的住處,並且把她當時的對象趕走,還訓斥了她一番,J母還與她同住了好幾天,藉此「盯著她」。
後來,J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抗爭,她的父母才慢慢地接受「自己的女兒」是同性戀這件事。
當事情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自己所能感受到的絕對與當初聽到別人遭遇同樣的事情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
於當時J的父母而言,發生在新聞上的叫「社會案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我們都稱作「事故」。
不論是過往的八仙塵爆或是八八風災,新聞再如何「天地同悲」,最悲痛的還是只有那些親身經歷過的災民與家屬。
並非破罐子破摔,覺得沒有人能做到「完全地同理」,那乾脆就不要同理了,這並不是我想表達的。
而是雖然明白沒人能做到完全的同理,但只要願意因為一個人而選擇走向通往同理的路途,當中的「願意且努力做到」,就足以讓我熱淚盈眶,這也是我所盼望企及的理想世界。
過於理想嗎?
不,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