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2021:戰事初期與「分離控制區」的日常
戰火與流離失所:戰鬥從城市周邊延伸到社區。火箭與砲擊造成平民傷亡與搬遷潮。聯合國估計,2014–2021年間相關傷亡約51–54千人,其中文民至少3,404人。頓巴斯大量以俄語為主的居民成為境內流離失所者(IDP),官方登記一度超過150萬。
分離控制區的人權處境(DPR/LPR):武裝團體建立「平行司法」,伴隨任意拘禁、失蹤、酷刑與審前長期羈押。新聞與公民社會的空間收縮,監督與申訴渠道受限。這些情況在多份國際機構報告中反覆出現。
烏政府對非政府控制區(NGCA)的政策衝擊:- 2014年底起,退休金改採IDP登記並跨線領取。對高齡者而言,往返成為風險與成本。其後雖有司法與國際倡議要求放寬,但制度摩擦長期存在。
- 2017年對分離控制區實施經貿封鎖。在此前當地關聯企業被「國有化」的背景下,此舉切斷供應鏈並壓縮就業與收入,民生端首先承受。
雙方濫用與追究:前線區域出現烏方志願營成員虐待與非法拘禁的個案。事後,烏方對涉案單位(如 Tornado 連)採取裁撤與起訴。事件屬個案,卻顯示問責機制的邊界與代價。
2019–2021:俄方「護照化」與身分拉攏
護照化(Passportization):自2019年起,俄國簡化向DPR/LPR居民發放護照。此舉改變法律身分與日常選擇(工作、就醫、福利),也為未來政治整合鋪墊。對當地而言,拿與不拿護照,都是現實壓力下的抉擇。
2022–至今:全面戰爭下的占領統治
「過濾」(Filtration)與強制轉送:占領區出現系統性篩查與審問,伴隨拘押、失蹤與將居民強制遷往俄境的個案。設施呈網絡化分布,程序與依據不透明。
被動員與徵兵:DPR/LPR與新占領區傳出強制或壓迫式動員。男性居民被迅速編入部隊並投入高風險任務。國際人道法學界普遍質疑其合法性。
強制「俄化」治理:貨幣改以俄盧布結算、居民被迫領取俄護照、學校課綱重寫、媒體環境受控。2025年總統令將「辦護照或離開」具體化,公共服務與法域連動,使日常生活與政治選擇綁定。
兒童被轉移/收養:占領區兒童被轉送俄境、安置或再教育的通報增加。相關作法引發國際刑事追訴與制裁,法律與倫理爭議並進。
整體責任評定:2025年,歐洲人權法院裁定俄方自2014年至2022年在烏境存在系統性嚴重侵權。判決讓多年指控有了司法層面的定性。
兩邊「如何對待這些人」——重點對照
俄方(含DPR/LPR、占領當局)
- 身分與政治:大量發放俄護照,2025年進一步以「護照或離境」推動法域轉換;以不被承認的「公投」與行政整併,實質改變政治隸屬。
- 安全與人權:任意拘禁、酷刑、失蹤的指控長期存在;「過濾」帶來篩查、驅離與拘押的風險。
- 軍事動員:對當地男性實施強制徵兵並投入高風險前線。
- 社會文化:課綱俄化、媒體控管,壓制烏語與親烏敘事;兒童轉移與再教育加深同化。
烏方(基輔當局與解占後治理)
- 安全/司法:解占後進行篩查並偵辦「協力」罪。國際團體憂心罪名外溢到為生存而工作的居民,主張更精準的適用。
- 語言與政治環境:2019年國家語言法強化烏語地位;威尼斯委員會肯定方向,同時提醒少數語言保障。戰時暫停/取締與俄方關聯的政黨與媒體,理由是安全。
- 社會經濟:對NGCA的金流與社福限制(如退休金須IDP登記並跨線領取)、2017年貨運封鎖,使施壓與民生負擔並存。外部機構多次促請調整。
- 問責作為:對己方違法個案採取裁撤與起訴。範圍與深度仍受檢驗,但存在司法處理的實例。
這些人的「實際感受」為何常兩難?
現實從來不是二選一。許多居民以俄語生活,卻在烏國體制下領薪納稅。2014年後,他們在戰火與跨線奔波中求生;在分離控制區承受武裝統治的風險。2019年起,護照化把身份問題推向日常;2022年後,過濾、徵兵與強制護照加碼,生存與立場被迫捆在一起。
在解占地區,回到烏方法域意味著公共服務逐步恢復,同時也帶來「協力者」審查的不確定。人權團體主張以具體行為與動機作個案判斷,避免將占領下的「生存行為」一概刑事化。
總結
這是一場橫跨十年的消耗:俄方以護照、過濾、徵兵與課綱改寫,把人與地納入自身體系;烏方在主權與安全之間以封鎖、行政限制與事後追訴自保。對自認俄羅斯人的烏東居民而言,生存與身份被迫疊影——選擇不只關於立場,也關於能否過下去。
附錄|小辭典
地理與人群
- 烏東(頓內茨克/盧甘斯克一帶):烏克蘭東部的工業區,戰事常在這裡發生。
- 頓巴斯:常用來合稱頓內茨克州和盧甘斯克州。
- 自我認同偏向俄羅斯:在語言、文化或想法上,覺得自己比較靠近俄羅斯的人。
- 俄語使用者:日常說俄語的人;說什麼語,不代表政治立場。
- 文民(平民):不是軍人、也沒有參戰的一般人。
組織、政權與區域
- 俄方(含分離武裝/占領當局):指俄羅斯、當地分離武裝,以及戰時在占領地設的行政單位。
- 烏方:烏克蘭中央政府與其軍警單位。
- 分離控制區:被分離武裝實際控制、烏政府暫時管不到的地方。
- DPR/LPR:分別自稱「頓內茨克人民共和國」「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多數國家不承認。
- 占領當局:戰時進駐並管理地方的政權,不等於合法政府。
- 非政府控制區(NGCA):烏政府暫時無法直接管轄的區域。
- 法域:這塊地方適用誰的法律。
- 政治隸屬:這塊地方被算是哪一國的一部分。
- 行政整併:把占領地的行政單位調整,併進另一套體系。
戰爭行動與人口移動
- 戰火:砲擊、火箭、空襲等戰鬥行動。
- 流離失所:被迫離家到別處暫住。
- 境內流離失所者(IDP):人在自己國家裡逃難與搬移的人。
- 遷徙:因戰事改變住處。
- 跨線:通過前線的管制點去辦事或探親;常見理由是領補助、就醫等。
行政與經濟措施
- 經貿封鎖/貨運封鎖:限制貨物與金流往來,想對控制區施壓;但居民生活也會被影響。
- 國有化:當地當局把企業或資產收歸名下、接手經營。
- 退休金跨線領取:住在分離區的長者,必須到政府控制區辦手續才領得到退休金,路途常不便。
軍事與人員身分
- 志願營:由志願者組成的武裝單位,後來多併入正式軍警。
- 被動員與徵兵:要求居民當兵;占領地以強迫或施壓方式拉人上前線,常被指違反國際法。
- 高風險前線部署:把徵來的士兵派到最危險的一線作戰。
統治與社會控制
- 護照化(Passportization):大量發放俄國護照給當地居民,讓生活與法律關係更靠俄國。
- 過濾(Filtration):占領區對居民做身分篩查與審問,可能伴隨拘押或失蹤。
- 強制轉送:把人非自願送往俄國或其他地點。
- 強制「俄化」:語言、貨幣、學校課綱、媒體規則都改成俄國標準。
- 俄盧布:俄羅斯的貨幣。
- 改課綱:更換教材與教學內容,降低烏克蘭身分、加強親俄內容。
- 媒體言論受控:限制新聞與網路發聲,只允許特定說法。
- 「辦護照或離開」:要求占領區居民一定要拿俄國護照,不然很多公共服務用不起來。
- 不被承認的公投:占領當局自辦的「公投」,國際多不承認其合法與公正。
司法、人權與問責
- 平行司法:不是正式法院的自設審判與看守所,程序與人權保障不足。
- 任意拘禁:沒有正當法律理由就把人抓起來。
- 失蹤(強迫失蹤):被帶走後下落不明,家人找不到人。
- 酷刑:用痛苦或羞辱逼供/懲罰,國際法嚴禁。
- 審前長期羈押:還沒審判就被關很久。
- 公民社會:不屬政府的團體與活動,如媒體、NGO、社區組織。
- 協力者:占領期間替占領當局工作或提供實質幫助的人;範圍常有爭議(例如老師、清潔員算不算)。
- 問責作為:對侵害或違法行為進行調查、起訴與判刑。
- 比例原則(戰時):攻擊軍事目標時,要盡量減少平民傷害。
- 解占(收復):把被占地區奪回,恢復原政府管理。
法律與政策名詞
- 國家語言法:加強烏克蘭語在公共領域使用的法律;同時要兼顧少數族群語言的權益。
- 威尼斯委員會:歐洲委員會的法律顧問機構,評估法律是否符合民主與人權標準。
- 國際人道法:規範戰爭行為、保護平民與戰俘的國際規則(如日內瓦公約)。
國際與機構縮寫
- 聯合國(UN):全球最大國際組織,關注和平、人權、難民等議題。
- OSCE: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派觀察團監看停火與人權。
- HRW: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發布人權調查與報告。
- 歐洲人權法院(ECHR):受理人權侵害案件、可對國家作出具拘束力判決的法庭。
- 國際刑事法院(ICC)/國際刑事追訴:專辦戰爭罪、反人類罪等重大犯罪,可發布逮捕令。
- 制裁:以經濟、金融、旅行禁令等手段,懲罰違規者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