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華光點的理事長,林醫師。《角落微光》第二季,我們回來了。
首先,我想向所有在第一季給予我們溫暖回饋的聽眾與讀者,致上最深的感謝。在過去的十集中,我們一起走進了罕見疾病家庭的世界,從診斷的迷航,到家庭中每一個成員的內心掙扎,再到支持系統的溫暖力量。我們相信,這份理解的種子,已經在許多人的心中發芽。
而在全新的第二季,我們希望能將這份關懷的微光,照向更廣闊、更遙遠的角落。因此,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一個長年扎根台灣後山的溫暖力量——「臺灣葡萄樹關懷協會」,與我們一同前行。這一季,我們將開啟一趟全新的旅程,故事的場景,將從都市的病房,延伸到後山的村莊。
第一章:認識「葡萄樹」——來自後山的溫暖力量
在我們正式開啟對話之前,我想先為大家介紹我們的新夥伴。「臺灣葡萄樹關懷協會」,是一個名字充滿生命力與希望的非營利組織。
他們的故事,是從一位看不見的音樂家開始的。協會的創辦人鄭信盛先生,是一位視障音樂家。因為親身經歷過生命的挑戰,他深信,藝術和音樂,是陪伴孩子成長、建立自信最好的禮物。因此,他將這份信念,帶到了台灣資源最匱乏的角落——台東的偏鄉。
「葡萄樹」所服務的孩子們,多數來自單親、弱勢、或隔代教養的家庭。他們可能沒有罕見疾病,但他們的生活同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父母為了生計必須到外地工作,孩子們放學後,迎接他們的可能不是溫暖的家,而是孤單與空蕩。
「葡萄樹」所做的,就是在這些村莊裡,為孩子們點亮一盞燈,建立一個溫暖的避風港。他們提供穩定的課後陪伴、一份熱騰騰的晚餐,以及最重要的——一個可以讓他們安心做夢、發展音樂與藝術興趣的空間。
第二章:兩種角落,一個核心——我們為何攜手?
聽到這裡,您可能會想,「中華光點」服務的是重症罕病兒童,「葡萄樹」服務的是偏鄉弱勢孩童,兩個看似不同的領域,為何會決定攜手合作?
這正是我對這次合作,感到無比興奮與期待的原因。這也是我們節目名稱《角落微光》的真正意義所在。
- 對「中華光點」來說,**「角落」**是醫療體系中,那些因罕見疾病而被孤立於病房或家中的孩子。
- 對「葡萄樹」來說,**「角落」**是地理與社會資源分配下,那些在偏鄉部落中,容易被遺忘的孩子。
一個角落,是被「疾病」所困;另一個角落,是被「環境」所困。但我們發現,無論孩子身處哪個角落、面臨何種困境,他們內心對「愛」、「歸屬感」與「希望」的渴望,是完全一樣的。這份共通的人性需求,就是我們兩個協會共同的DNA,也是我們決定要一起走這趟新旅程的根本原因。
第三章:共同的語言——藝術作為陪伴
而連結我們兩個協會的,不僅是共同的理念,更有一個共同的方法,那就是**「藝術陪伴」**。
在「葡萄樹」的課輔班裡,音樂、繪畫、戲劇,都不是為了把孩子們培養成多厲害的藝術家。他們的核心目標,是希望透過創作的過程,讓這些平常可能比較壓抑、缺乏自信的孩子,建立自信心,找到一個健康的、可以表達內在情緒的出口,並在與同伴的合作中,找到團體的歸屬感。
這與我們在「中華光點」的床邊教學經驗,產生了深刻的共鳴。我們同樣是透過藝術,讓孩子在充滿失控感的治療過程中,找回一份寶貴的「掌控感」,讓他們從被動的病人,重新成為一個有能力創造的主體。
所以,「藝術陪伴」就是我們兩個協會的交集點,是我們的共通語言。它證明了,藝術的力量,可以跨越城市的圍牆與鄉村的田埂,也可以跨越身體健康與否的限制,直接觸碰到每一個孩子最柔軟的內心。
第四章:結語——一趟更廣闊的旅程,正式啟程
《角落微光》第二季,將會是一場「中華光點」與「葡萄樹」的深度對話。我們將一起探討偏鄉的隔代教養、NPO的經營難題、青年外流的鄉愁,也會分享在不同角落裡,那些關於藝術、關於信仰、關於長大與回饋的動人故事。
我想,無論角落在哪裡,微光,總能因攜手而變得更加明亮。
這是一趟全新的探索,也是一份更廣闊的承諾。誠摯地邀請您,與我們一同出發,聽見更多角落的聲音。
中華光點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