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琳血癌新聞背後:一場與血液腫瘤的近身交鋒,與那一點救命的運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有些病,不是檢驗報告一出就能定案;有些治療,必須在「不確定」裡作決定。

有些人,能活下來,不只是因為醫療進步;也因為在關鍵時刻,遇見了願意多想一步的醫師。

看到沈玉琳罹患血癌的新聞時,我很快想起自己的故事。從一開始懷疑是猛爆性肝炎,後來往胰臟方向查,最後才診斷為血癌,轉到血液腫瘤科救治,那一路輾轉、才找到病因的過程,我非常熟悉。

只是當時,我遇到了一位願意多想一步的醫師。


輾轉確定診斷的日子

幾年前,我發現身上長了腫瘤。起初只是偶爾的不適,但檢查結果一次比一次複雜。

輾轉了幾家醫院和科別,最後來到三總,掛上血液腫瘤科的門診。

血液腫瘤科,顧名思義,就是專門處理源於血液系統的癌症,例如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

與實體腫瘤不同,它們不像皮膚病灶那樣「摸得到」,也不像影像學檢查能一次看清楚全貌,很多時候必須透過血液檢驗、骨髓穿刺、切片分析,才可能拼湊出病情的輪廓。

我當時安排了手術切片和脊髓穿刺。報告顯示:淋巴腫瘤。

問題是,分不出是何杰金氏還是非何杰金氏;這是淋巴腫瘤的兩大類,治療策略完全不同。

我到現在還記得病理報告上的那行英文:

「most likely… if possible…」

非常模稜兩可,其實就是:我們不確定。

而沒有確定診斷,就不能開始治療。


與時間賽跑

那一年,COVID 疫情剛爆發。

實驗室塞滿檢體,病房一位難求。 我原本以為,只能等。

但我的醫師沒有放棄。

他把病例帶去學會討論,尋求更多判讀。


某天,我接到他親自打來的電話。

電話那頭的聲音很平穩,但句句直接:

「雖然分不出是哪一種,但不管是哪一種,都是極度惡性的腫瘤。

我已經安排你明天立刻住院,用最有機會救回你的治療方法。」


因為疫情,唯一能安排的,是安寧病房。


走廊安靜到讓人放慢呼吸,房裡多半是走到最後一段路的人。

我拖著點滴經過時,常看見家屬守在床邊,偶爾傳來壓抑的呻吟。


我在那裡經歷了十二次化療,加上標靶治療。

然後,活了下來。


癌後的日子

活下來,不等於回到從前。

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掉髮、免疫力下降、貧血、神經麻木...。

有些能隨時間恢復,有些則是長期存在。


定期回診、追蹤檢查,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心理的適應更是另一場長跑。


你會開始重新評估生活的優先順序,會對「時間」的感覺變得敏感,也更容易察覺身體的異常。

到今天,我仍在抗癌的路上。

如果真要細說,光是治療的過程,大概能寫上十幾回。

生命裡沒有保證,沒有人能預先知道會遇見誰。

台灣的醫療已經非常先進,但有時,還是需要一點運氣。

我很幸運,遇到不放棄我的醫師。


這份幸運,不是每個人都有。


所以,當我看到沈玉琳的新聞,想到他從舞台到病房的短短幾週,我完全能想像那種驟變的衝擊。

台灣的醫療團隊會盡全力,但醫療不是數學題,不是每次都有確定答案。

有時候,需要那一點點額外的運氣:遇到對的人、在對的時間,做出對的判斷。


我很珍惜那一點運氣。


也希望,更多人能因此意識到:

生病不只是數字與檢驗結果,而是醫師、病人與時間三者之間的賽跑。



延伸閱讀|關於血液腫瘤,你需要知道的幾件事

什麼是血液腫瘤,為什麼這麼棘手

血液腫瘤是一大類起源於血液、骨髓、淋巴系統的癌症,常見的包括:

  • 白血病(急性與慢性)
  • 淋巴瘤(何杰金氏與非何杰金氏)
  • 多發性骨髓瘤

它們的特性,是癌細胞存在於血液或淋巴循環中,容易全身性擴散。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在症狀初期很難精準定位病灶。

在診斷上,除了抽血檢驗,常需要骨髓穿刺淋巴結切片,並由病理科在顯微鏡下做免疫組織化學染色(IHC)來確認細胞種類。


如果腫瘤細胞的型態與標記特徵模糊,就可能像我一樣,面臨「分不出是哪一種」的情況。


而在臨床上,對於惡性程度極高、進展迅速的血液腫瘤,有時必須「邊治療邊確認」。

因為等到確定診斷,病人可能已經錯過最佳時機。

台灣血液腫瘤的盛行與趨勢

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血液腫瘤(包含白血病、淋巴瘤與多發性骨髓瘤)在台灣的年新增病例數持續上升,其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年齡標準化發生率已接近每十萬人口 15 例。這類癌症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隨著年齡增加風險明顯上升。

台灣的醫療已經非常先進。血液腫瘤的治療選項,不論是高劑量化療標靶藥物自體或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在大型醫學中心幾乎都能實施,而且健保給付的範圍,在全球來看都算非常廣。

以我的經驗來說,當時醫師在沒有百分百診斷的情況下,仍能快速召集會議、安排病房、啟動治療,這樣的決策效率並不常見。這就是制度與團隊的力量。

但我也承認,醫療不是完全可控的。診斷速度,除了專業與資源,還牽涉到檢體處理、醫療量能、甚至那個時候全國醫院的壓力狀況。這就是所謂的運氣

為什麼診斷有時需要時間

血液腫瘤不像實體腫瘤那樣可以透過影像一次定位。診斷往往需要結合血液檢驗、骨髓穿刺、淋巴結切片,以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IHC)與基因檢測。有時候細胞特徵模糊,或樣本不足,都會延長診斷時間。

治療方式與健保給付

常見治療包括高劑量化療、標靶藥物、免疫治療,以及自體/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台灣健保對部分標靶藥與移植手術有給付,降低了患者負擔。近年也有更多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與 CAR-T 細胞治療引進,但給付與可近性仍需個案評估。

癌後生活與支持系統

完成治療後,患者需要定期追蹤,監測復發或副作用。化療與標靶藥可能帶來免疫力下降、疲倦、手腳麻木等後遺症。台灣有多個病友團體與心理諮商資源,提供患者與家屬在心理、資訊與日常生活上的支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誠實的公關人
27會員
53內容數
內容創作者|市場觀察者|品牌思維實踐者 我寫市場趨勢、職場洞察、內容行銷, 有時拆解產業現象,有時只是記錄身邊的真實故事。 寫作不是答案,而是一種提問方式。
誠實的公關人的其他內容
2025/08/11
父親節在台灣,常被戲稱為「付清節」。原本該是父親收禮的日子,卻常變成促銷檔期與結帳時刻。這個反差,揭露了品牌在父親節行銷上的失焦:節日氣氛被折扣取代,父親角色的情感輪廓反而被忽略。當我們從文化與數據重新檢視,會發現真正的機會,不在價格,而在參與感、肯定感與傳承感,那才是父親節能走出折扣戰的關鍵。
Thumbnail
2025/08/11
父親節在台灣,常被戲稱為「付清節」。原本該是父親收禮的日子,卻常變成促銷檔期與結帳時刻。這個反差,揭露了品牌在父親節行銷上的失焦:節日氣氛被折扣取代,父親角色的情感輪廓反而被忽略。當我們從文化與數據重新檢視,會發現真正的機會,不在價格,而在參與感、肯定感與傳承感,那才是父親節能走出折扣戰的關鍵。
Thumbnail
2025/05/01
在 AI 搜尋時代,品牌內容不再只是為了排名,而是要能被 AI 理解、引用,並保有語氣與辨識度。從 GEO(生成引擎優化)到 AIS(AI 可讀性),品牌需布局一致的主張、結構化內容、可信來源,才能在生成式搜尋中留下名字、建立信任。被選中還不夠,重點是被記得。
Thumbnail
2025/05/01
在 AI 搜尋時代,品牌內容不再只是為了排名,而是要能被 AI 理解、引用,並保有語氣與辨識度。從 GEO(生成引擎優化)到 AIS(AI 可讀性),品牌需布局一致的主張、結構化內容、可信來源,才能在生成式搜尋中留下名字、建立信任。被選中還不夠,重點是被記得。
Thumbnail
2025/04/28
我一直在觀察 AI 搜尋對內容產業的影響。 一開始以為只是 SEO 規則要改,後來才發現,問題不只出在演算法,而是資訊本身開始進入一種「自我重播」。 你查到的內容,看起來是答案,其實是你或別人說過的話,被整理、壓縮、重新丟回來。 如果你是做內容的,這不只是寫得好不好,而是你要怎麼讓自己還能被辨識。
Thumbnail
2025/04/28
我一直在觀察 AI 搜尋對內容產業的影響。 一開始以為只是 SEO 規則要改,後來才發現,問題不只出在演算法,而是資訊本身開始進入一種「自我重播」。 你查到的內容,看起來是答案,其實是你或別人說過的話,被整理、壓縮、重新丟回來。 如果你是做內容的,這不只是寫得好不好,而是你要怎麼讓自己還能被辨識。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在上篇我提到我有接受黃醫生的建議去自費做乳癌腫瘤基因檢測,那這篇就來詳細聊聊這個部份吧......
Thumbnail
在上篇我提到我有接受黃醫生的建議去自費做乳癌腫瘤基因檢測,那這篇就來詳細聊聊這個部份吧......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陪病或是治療的過程產生一些疑問: 為什麼罹癌後有這麼多不同的醫生要看? 癌症治療包含診斷、手術、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和放射治療,眼花撩亂的內容,我們該如何選擇? 醫生又是如何為病患下決定的呢?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陪病或是治療的過程產生一些疑問: 為什麼罹癌後有這麼多不同的醫生要看? 癌症治療包含診斷、手術、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和放射治療,眼花撩亂的內容,我們該如何選擇? 醫生又是如何為病患下決定的呢?
Thumbnail
乳癌手術前的準備、住院須知、住院當日的所有流程細節,以及當天的所見所聞.......
Thumbnail
乳癌手術前的準備、住院須知、住院當日的所有流程細節,以及當天的所見所聞.......
Thumbnail
如有在關注版主文章的格友應該都知道版主是名熱愛運動、生活作息正常(扣除假日熬夜打牌)、飲食還算均衡且不菸不酒的乖寶寶,但版主自認有輕微慮病症,再加上疫情過後,時常被健康資訊轟炸,每天電腦一打開首頁就會跳「年輕藝人OOO罹癌,不到一年離世」、「不菸不酒健康作息也會罹癌,早期發現成功抗癌O年」之類的新聞
Thumbnail
如有在關注版主文章的格友應該都知道版主是名熱愛運動、生活作息正常(扣除假日熬夜打牌)、飲食還算均衡且不菸不酒的乖寶寶,但版主自認有輕微慮病症,再加上疫情過後,時常被健康資訊轟炸,每天電腦一打開首頁就會跳「年輕藝人OOO罹癌,不到一年離世」、「不菸不酒健康作息也會罹癌,早期發現成功抗癌O年」之類的新聞
Thumbnail
分享一個癌症病人的故事,或許可以間接看出一些台灣醫療的照護問題。
Thumbnail
分享一個癌症病人的故事,或許可以間接看出一些台灣醫療的照護問題。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4.14 #癌療記事 上週五一早到醫院報到,先去抽血站抽血、驗血,然後量血壓、身高體重.一樣,每次到醫院,只要量血壓,一定會超標過高,但只要完成療程,領藥時再測一遍,又恢復到正常了。 今天要做第二階段、連續三週的化療,也是全部療程第九次,總共要做20次。有了前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4.14 #癌療記事 上週五一早到醫院報到,先去抽血站抽血、驗血,然後量血壓、身高體重.一樣,每次到醫院,只要量血壓,一定會超標過高,但只要完成療程,領藥時再測一遍,又恢復到正常了。 今天要做第二階段、連續三週的化療,也是全部療程第九次,總共要做20次。有了前
Thumbnail
#自己的癌症自己救  #提升自癒力以克服癌症 #腫瘤 #癌症
Thumbnail
#自己的癌症自己救  #提升自癒力以克服癌症 #腫瘤 #癌症
Thumbnail
2024年1月22日 轉載『乳癌權威饒坤銘醫師』FB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gcpswWZfmbuDpdg5/?mibextid=vDLjQR 『醫生,我鄰居是肺癌,他的醫生說有標靶治療,而且健保還有給付?為什麼我只能打化療?而且你還不給我用標靶
Thumbnail
2024年1月22日 轉載『乳癌權威饒坤銘醫師』FB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gcpswWZfmbuDpdg5/?mibextid=vDLjQR 『醫生,我鄰居是肺癌,他的醫生說有標靶治療,而且健保還有給付?為什麼我只能打化療?而且你還不給我用標靶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1.17 #罹癌心得 因環境、食物、生活習慣,癌症罹患率越來越普遍,幾乎每三、四個人就有一個罹癌。經過近二年的罹癌治療,有許多體悟和心得,分享給大家。 癌症已成為普遍的慢性病,只要發現得早,經過治療,大多會痊癒。尤其醫療進步,化療、放療的副作用都減輕許多,聽醫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1.17 #罹癌心得 因環境、食物、生活習慣,癌症罹患率越來越普遍,幾乎每三、四個人就有一個罹癌。經過近二年的罹癌治療,有許多體悟和心得,分享給大家。 癌症已成為普遍的慢性病,只要發現得早,經過治療,大多會痊癒。尤其醫療進步,化療、放療的副作用都減輕許多,聽醫
Thumbnail
在格友裡面有提到的一個關於癌症的疼痛控制,這確實讓我感觸很深,也讓我想起了關於很多的病友,想說藉此來分享一下我臨床的經驗。 醫療白色巨塔錄,金筆敘說醫護書,客從路過與相逢,浪盡天涯人生故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經驗分享嗎?可參考我的醫療實戰筆記-醫療衛教篇。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真實故事嗎?可參
Thumbnail
在格友裡面有提到的一個關於癌症的疼痛控制,這確實讓我感觸很深,也讓我想起了關於很多的病友,想說藉此來分享一下我臨床的經驗。 醫療白色巨塔錄,金筆敘說醫護書,客從路過與相逢,浪盡天涯人生故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經驗分享嗎?可參考我的醫療實戰筆記-醫療衛教篇。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真實故事嗎?可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