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pexels
如果你在零售或電商產業,應該會有同樣的感覺:父親節不是什麼大檔期。無論資源投入、轉換成效,或消費者主動參與度,都遠低於其他節日。
拿服飾零售來說,八月正值季末與換季交界,折扣敏感度已被長期促銷稀釋,幾乎沒有太大空間再玩新花樣。
但每年,還是有不少品牌硬是操作父親節檔期。多半不出三種狀況:- 不知道怎麼跳脫折扣
- 順勢應景,把檔期節慶當例行作業
- 複製母親節套路,只是把花束換成刮鬍刀
在這些行銷操作裡,幾乎沒人問過一句:
「父親,他本人,想要什麼?」
父親節的 ROI(或 ROAS),為什麼在服飾零售常偏低
在台灣,父親節甚至被戲稱為「付清節」。
原本應該是父親收禮、被慶祝的日子,卻常變成品牌促銷、刷卡付帳的時機。這個說法帶著調侃,但也揭露了商業操作的現實:節日焦點很快從「慶祝父親」轉向「消費行為」,父親本人反而變成了結帳的人。
這種錯位,正是父親節在行銷設計上容易失焦的原因之一。

圖片來源:pexels
如果從 ROI(投資報酬率)或 ROAS(廣告投資報酬率)的角度來看,父親節在服飾零售的表現,常常偏弱。
原因不是「大家不愛買」,而是結構使然。
拿美國的統計資料來看,2024 年父親節消費達 229 億美元,雖然不低,但比母親節少了大約 100 億。台灣沒有直接的 ROI/ROAS 比對數字,但從市場結構與消費心理來看,推論類似,同樣的預算,父親節的槓桿不如母親節明顯。
差異來自幾個面向:
- 決策與使用者分離:母親節禮物的購買者,常常就是使用者;父親節多半由家人代購,訊息傳到「父親本人」時已經折了一層。
- 品類缺乏節慶專屬感:男裝在父親節缺乏驚喜感,也缺乏與節日連動的特性,容易和夏季清倉混為一談。
- 文化上的表達限制:台灣對父親的情感表達較內斂,少有大規模的外顯儀式,品牌要製造話題的難度更高。
國際市場的對比
美國:餐飲、戶外用品、禮品卡是主力,因為家庭聚餐是共識。
日本:高端酒類、西裝、領帶是定番,客單高但購買頻率低。
台灣:餐飲、蛋糕、3C 周邊佔比高,服飾品牌多與周年慶或換季檔期重疊,專為父親節做活動的不多。
差別很明顯。
餐飲主導的市場,父親節被視為「家庭日」;禮品主導的市場,則容易變成「買一樣東西」的行為。對服飾品牌來說,後者的空間自然小得多。
尤其是父親這個角色,在不同文化裡有不同的心理位置與表達習慣。如果忽略這一點,就算廣告再精準,結果也可能不會動人。
所以,回到那個根本的問題:父親本人,怎麼看待「被慶祝」這件事?
從數字回到人
我兒子還在小學,會抱我、會說想我。這樣的互動很自然,情感很直接。
但想到自己和父親的關係,卻是另一種畫面──我對父親比較內斂,似乎總有說不出口的抱歉;他對我,也可能有同樣的不好意思。
榮格心理學裡有個「阿尼瑪」概念,意思是:每個男人心中都有柔軟、感性的那一面,只是大多在成長過程中被壓下來,慢慢只剩行動,很少表達。
但時代變了。
我這一代,甚至更年輕的一代,越來越多爸爸不再只是工作賺錢,也開始參與家務、主動陪伴、經營與孩子的情感連結。
半夜哄睡、接送上下學、在社群記錄孩子日常……這些行為的背後,是那塊原本被壓抑的阿尼瑪,開始被允許表達出來。
所以我更好奇,如果父親角色正在改變,為什麼我們的行銷語言還停在過去?
我們總說要從受眾出發,但面對父親節,卻還是端出通用祝福和通用折扣,幾乎沒有品牌真正處理過「父親節禮物趨勢」與「父親」這個角色的心理輪廓。

如果把父親當成消費者,而不是被動收禮者,你會發現根本不能一視同仁。
有的父親想和孩子一起做點什麼,渴望的是參與感。
有的父親需要一句稱讚,勝過昂貴禮物,這是肯定感。
有的父親希望留下點什麼,把故事說給家人聽,是一種傳承感。
這三個軸線,談的不是促銷力道,而是心理位置。也是我認為,真正應該思考的切入點。
節慶行銷只有折扣嗎?
如果真想做父親節行銷,先不要問「要不要做促銷」,而是先問:「我要對哪一種父親說話?」
因為當一個男人能夠安全地展現他的阿尼瑪,他就更可能對「被慶祝」產生期待。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爸爸口頭說「不用啦」,但收到孩子一封小卡,或聽到一句「我懂你以前說的話了」,會感動很久。
這不是矛盾,而是學會接收的過程。
所以,真正該問的是:我們能不能設計一種節慶體驗,讓那些不太表態的父親,也願意期待過節?
當你願意問這個問題,你的行銷才會從節日操作,進到關係經營。
不是為了賣掉一組刮鬍刀,而是讓一個平常不太說話的父親,覺得自己有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