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命成為商品:探討「人壽保單轉售」的道德兩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你是否知道在美國保險業界,存在一個名為「人壽保單轉售」(viatical settlement)的特殊產業?它為末期病患提供一種選擇:將自己的人壽保單以一筆高於退保價值的現金出售,因此也被稱為「保單貼現」。


✅這個產業的興起,要回溯到1980及1990年代愛滋病疫情高峰期。當時許多末期病患面臨龐大的醫療費用,出售保單成為他們獲取現金的重要途徑,用以支付治療、住宿及臨終照護。


✅viatical 一詞源於拉丁文 viaticum,意指「旅人所需的補給與盤纏」,象徵著對生命末期患者的支持與陪伴。然而,隨著抗病毒藥物的問世,這類投資逐漸轉型,重心轉向針對老年人的保單買賣。


圖片出處:Sandel, Michael J. (2012)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圖片出處:Sandel, Michael J. (2012)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保單貼現」美其名是「有尊嚴地走完人生」,但這項交易的背後,卻隱藏著深刻的道德爭議:


1️⃣Is it morally acceptable to profit from someone’s impending death?

(中譯:從他人即將死亡中獲利,是否合乎道德?)


2️⃣Does commodifying mortality distort our ethical relationships and societal values?

(中譯:當死亡被商品化,是否扭曲我們的倫理關係與社會價值?)


3️⃣What happens when market mechanisms replace empathy and civic responsibility?

(中譯:當市場機制取代同理心與公民責任時,我們失去了什麼?)


🤔These very questions are at the heart of what philosopher Michael J. Sandel explores in his book, 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 (2012). In the section titled "VIATICALS: YOU BET YOUR LIFE" from Chapter 4,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unsettling moral terrain of markets that profit from death. Using viatical settlements as an example, he critiques how market logic can turn death into a speculative investment, infiltrating domains that were once personal and moral. 

(中譯:這些問題,正是哲學家麥可.桑德爾在《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一書中,所探討的核心。第4章中的〈人壽保單轉售:你拿生命下注〉一節,作者探討死亡成為投資標的所引發的道德困境。他以「人壽保單轉售」為例,評論市場邏輯如何將死亡變成一種投機性投資,滲透到原本屬於個人與道德的領域。)




🤔Sandel specifically highlights how this market can create "perverse incentives"—for instance, investors might financially benefit from a patient's premature death. He questions whether we are eroding human dignity and social compassion when life and death are assigned a price.

(中譯:桑德爾特別點出,這種市場可能產生「扭曲的誘因」——例如,投資者可能因病患提早離世而獲得更大收益。他質疑,當生命與死亡被標上價格,我們是否正在侵蝕人性的尊嚴與社會的同理心?)


🤔Through this example, Sandel emphasizes a core argument: not everything should be for sale. When markets extend their reach into areas where they don't belong, they can crowd out important moral norms and change our understanding of value and responsibility.

(中譯:桑德爾藉此強調一個核心主張:並非所有東西都應該被買賣。當市場的觸角伸入不屬於它的領域時,可能會排擠原本重要的道德規範,改變我們對價值與責任的認知。)


✅總結:

在崇尚資本主義與自由市場的社會中,我們容易將現有體制視為理所當然。然而,桑德爾的著作警醒我們,美國現有的金融體制與自由市場機制下,存在著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交易。它促使我們反思,作為現代公民,是否應更警覺身邊有違良心的市場機制?政府又該如何透過法規來劃定界線,以維護社會的道德秩序?

(英譯:In societies that venerate capitalism and free markets, we tend to take existing systems for granted. However, Sandel's work alerts us to the fact that under America's current financial system and free market mechanisms, there exist many transactions that are utterly bewildering. It compels us to reflect: as modern citizens, should we be more vigilant about market mechanisms around us that violate our conscience? And how should governments draw boundaries through regulations to maintain society's moral order?)


圖片出處:Sandel, Michael J. (2012)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enny Hsu的沙龍
269會員
346內容數
Jenny Hs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11
本文探討人性複雜性,以2015年波多野結衣悠遊卡事件與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為例,闡述非黑即白二元對立的思維限制,並藉由近年學術研究,說明人性中善惡並存的現象,呼籲以更寬容和全面的視角看待自身與他人。
Thumbnail
2025/08/11
本文探討人性複雜性,以2015年波多野結衣悠遊卡事件與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為例,闡述非黑即白二元對立的思維限制,並藉由近年學術研究,說明人性中善惡並存的現象,呼籲以更寬容和全面的視角看待自身與他人。
Thumbnail
2025/08/10
本文分享個人經驗,闡述臺灣全民健保制度的優點,並透過與美國醫療體系的比較,凸顯臺灣醫療的優勢。文章運用Copilot AI整理的資訊,說明兩者在整合性、費用負擔、公平性及效率上的差異,表達對臺灣醫療人員的感謝與敬意。
Thumbnail
2025/08/10
本文分享個人經驗,闡述臺灣全民健保制度的優點,並透過與美國醫療體系的比較,凸顯臺灣醫療的優勢。文章運用Copilot AI整理的資訊,說明兩者在整合性、費用負擔、公平性及效率上的差異,表達對臺灣醫療人員的感謝與敬意。
Thumbnail
2025/08/10
成語「遞出橄欖枝」源自聖經中諾亞方舟的故事。在《創世記》第8章第11節中中,大洪水過後,諾亞放出一隻鴿子,鴿子銜著橄欖葉回來,象徵洪水已經退去,上帝的憤怒也已平息。這個故事確立橄欖枝作為和平與和解象徵的地位。
Thumbnail
2025/08/10
成語「遞出橄欖枝」源自聖經中諾亞方舟的故事。在《創世記》第8章第11節中中,大洪水過後,諾亞放出一隻鴿子,鴿子銜著橄欖葉回來,象徵洪水已經退去,上帝的憤怒也已平息。這個故事確立橄欖枝作為和平與和解象徵的地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看似簡單的項目但執行上來需要層層的方案模式 最近筆者參加了許多教師研習,包括2022年參加的《書店老闆》第一季及2023年的第二季,今年則進入了第三季。這次講座的主要書籍是《好男人病毒:解除好人毒素脫離單身苦海》和《老公怎麼還不去死》。看完後,筆者以賽局思考來反思其中的內容。 印象深刻的是,筆者
Thumbnail
看似簡單的項目但執行上來需要層層的方案模式 最近筆者參加了許多教師研習,包括2022年參加的《書店老闆》第一季及2023年的第二季,今年則進入了第三季。這次講座的主要書籍是《好男人病毒:解除好人毒素脫離單身苦海》和《老公怎麼還不去死》。看完後,筆者以賽局思考來反思其中的內容。 印象深刻的是,筆者
Thumbnail
既然正常的股市和好公司會不斷地持續上漲,萬一有一天投資人單純只是因為需要現金,或因為有另一個更好的投資機會,而需要賣出某檔股票時,賣出後股價如果繼續漲,當然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這意味著自己買了正確的股票,不是嗎?為何投資人賣了股票後,若它持續上漲,心理要覺得可惜呢?
Thumbnail
既然正常的股市和好公司會不斷地持續上漲,萬一有一天投資人單純只是因為需要現金,或因為有另一個更好的投資機會,而需要賣出某檔股票時,賣出後股價如果繼續漲,當然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這意味著自己買了正確的股票,不是嗎?為何投資人賣了股票後,若它持續上漲,心理要覺得可惜呢?
Thumbnail
近30年來我們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就是"消費主義" 生活上成長數字最快的也是"廣告",讓我們追求"幸福感" 戰爭跟疫情都沒有比"人們不消費還要可怕" 消費主義因而產生"稟賦效應" 稟賦效應就是消費者會對已擁有的產品賦予更高的主觀價值 例如愛情是無法販賣的,就可以用"鑽石定義" 就讓擁有鑽
Thumbnail
近30年來我們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就是"消費主義" 生活上成長數字最快的也是"廣告",讓我們追求"幸福感" 戰爭跟疫情都沒有比"人們不消費還要可怕" 消費主義因而產生"稟賦效應" 稟賦效應就是消費者會對已擁有的產品賦予更高的主觀價值 例如愛情是無法販賣的,就可以用"鑽石定義" 就讓擁有鑽
Thumbnail
熱門的東西總是比較貴,經常名不符實,熱門流行到最後常走向供過於求,或是不符期待而退流行的結局,所以在股市說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或是有擦鞋童理論,避開熱門與流行的股票是避開投資風險的重要原則
Thumbnail
熱門的東西總是比較貴,經常名不符實,熱門流行到最後常走向供過於求,或是不符期待而退流行的結局,所以在股市說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或是有擦鞋童理論,避開熱門與流行的股票是避開投資風險的重要原則
Thumbnail
會在股價相對高檔區追價的,也會在相對低檔殺低,因為這兩種行為背後是同樣的思維邏輯,思想沒有改變,行為也不會改變。
Thumbnail
會在股價相對高檔區追價的,也會在相對低檔殺低,因為這兩種行為背後是同樣的思維邏輯,思想沒有改變,行為也不會改變。
Thumbnail
雖說只是貪婪大過理性,但要說股票市場是反人性的,這種觀點我相信很多人也會認同,因為當前控制市場交易量 80% 以上的 AI 跟程式化交易本來就不是人啊!同學們也別害怕跟這些非人力量對抗,實際上只要總結一些人生經驗,很多柴米油鹽的老生常談都可以簡單的破解交易背後的祕密。
Thumbnail
雖說只是貪婪大過理性,但要說股票市場是反人性的,這種觀點我相信很多人也會認同,因為當前控制市場交易量 80% 以上的 AI 跟程式化交易本來就不是人啊!同學們也別害怕跟這些非人力量對抗,實際上只要總結一些人生經驗,很多柴米油鹽的老生常談都可以簡單的破解交易背後的祕密。
Thumbnail
本書《黑色優勢》是美國影集《金融戰爭》的原型,也是當前投資市場的縮影,在現今科技推成出新,各路高手皆將交易與投資變成一場難分高下的遊戲,競爭變得愈加激烈。而「內線交易」其違法性是不爭的事實,但書中也提及在現實中卻不容易被舉證和定罪,因此我們常常低估了內線交易對市場影響所及之規模與層面!
Thumbnail
本書《黑色優勢》是美國影集《金融戰爭》的原型,也是當前投資市場的縮影,在現今科技推成出新,各路高手皆將交易與投資變成一場難分高下的遊戲,競爭變得愈加激烈。而「內線交易」其違法性是不爭的事實,但書中也提及在現實中卻不容易被舉證和定罪,因此我們常常低估了內線交易對市場影響所及之規模與層面!
Thumbnail
當貨幣政策趨向緊縮時,股市向下修正將勢在必行 那價值投資策略可以避開市場的傷害嗎? 最近在看一本書:安全邊際,作者是塞斯·卡拉曼 這本書有個副標題--有思想投資者的價值投資避險策略 我看的版本是對岸翻譯的簡體版電子書 這本書好像還沒有繁體版的翻譯 且原文書也已經絕版, 有興趣的話可
Thumbnail
當貨幣政策趨向緊縮時,股市向下修正將勢在必行 那價值投資策略可以避開市場的傷害嗎? 最近在看一本書:安全邊際,作者是塞斯·卡拉曼 這本書有個副標題--有思想投資者的價值投資避險策略 我看的版本是對岸翻譯的簡體版電子書 這本書好像還沒有繁體版的翻譯 且原文書也已經絕版, 有興趣的話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