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台北悠遊卡公司邀請日本AV女優波多野結衣擔任公益悠遊卡封面人物,並設計「天使」與「惡魔」兩款造型。這項行銷活動引發台灣社會的熱烈討論,焦點除「物化女性」與對「未成年人不良影響」等公共倫理議題,更值得深思的是,當這款悠遊卡在發售後數小時內便全數售罄,大眾是否曾經反思,自己為何選擇「天使」或「惡魔」?
這場公共辯論的背後,正反映出一個更深層次的人性議題:我們是否習慣以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視角,來解讀複雜的人性?
為了深入探討這個問題,我們可回溯至19世紀的蘇格蘭作家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於1886年出版的經典小說《化身博士》(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
故事背景設定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主角傑基爾博士(Dr. Jekyll)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醫生。他發明一種藥劑,能夠將他內心壓抑的邪惡本質具象化為海德先生(Mr. Hyde)。這個故事精準地捕捉人性中的衝突與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社會面具」與「原始本能」之間的拉扯。

圖片創作:Microsoft Copilot AI
《化身博士》的創作源於當時劇烈的科學與哲學變革。小說出版於潛意識、道德二元論等心理學理論新興的時代,作者史蒂文森深受進化論、犯罪心理學以及維多利亞時代社會對體面與潛在衝動之間張力的影響。小說中的人物原型,更是源自於白天是受人尊敬的市民、夜晚卻是竊賊的愛丁堡人布羅迪(Deacon Brodie小說中角色,改編於真實人物William Brodie 1741-1788),以及因毒殺妻子被定罪的教師尤金·尚特雷爾(Eugene Chantrelle)。史蒂文森透過這些真實案例,將人性中的光與影、善與惡,藉由小說角色呈現出其深度。
誠如古人所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成年人的世界鮮少非黑即白。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多半存在於難以定義的「灰色地帶」。
我認為,這種灰色地帶正是傑基爾博士的善良與海德先生的邪惡所共同構成的複雜人性本質。這點在近年學術界也得到呼應。2024年學術論文Moral Dualism and the Problem of Evil《道德二元論與邪惡問題》便檢視人類如何能夠在具備道德善良的同時,也故意傷害他人。
此外,Manju Shivran以佛洛伊德理論為基礎的研究Controlling Primal Instincts: Dr Jekyll and Mr. Hyde《控制原始本能:《化身博士》也探討人類如何壓抑原始衝動,以及在「渴望成為善良的人」與「潛意識中追求快樂、攻擊性與自我保存」之間掙扎的普世特質。
總結而言,從發行波多野結衣「天使」與「惡魔」悠遊卡所引發的爭議,到《化身博士》對人性深刻的刻畫,再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周遭人們,我們都能深刻感受到人性中固有的矛盾與複雜。這份理解不僅讓我們能更深刻地洞悉他人的行為舉止,也能讓我們在面對自身的掙扎時,學會以更寬容與全面的視角看待。
參考文獻連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range_Case_of_Dr_Jekyll_and_Mr_Hyde
https://humanities.org.au/power-of-the-humanities/where-did-jekyll-and-hyde-come-from/
https://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133062
https://www.puneresearch.com/media/data/issues/590a213450502.pdf
圖片創作:Microsoft Copilot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