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塑造人們價值觀的力量,來自家庭教育、社會環境、文化傳統與公共媒體。但在數位時代,還有一個隱形卻強大的推手——演算法(algorithm)。它不像教科書那樣明顯地告訴你什麼是對或錯,而是透過一連串「個人化推薦」與「資料分析」,悄悄地影響我們的偏好、選擇,甚至信念。
|從「資訊選擇」到「資訊被選擇」
我們以為自己在主動搜尋世界,但其實多數時候,我們看到的是演算法幫我們篩選過的內容。社群平台、影音網站、購物平台,會根據你的點擊、停留時間、互動頻率,判斷你「可能喜歡什麼」,並把相似的資訊源源不斷地推給你。久而久之,你的世界觀可能會被困在一個回音室(Echo Chamber)裡,看見的都是和自己觀點相近的東西,對立或不同的聲音被過濾掉。
演算法讓我們的資訊攝取變得「順滑」,不需要費力搜尋,不用面對太多衝突或不適。但心理學研究顯示,缺乏觀點摩擦的資訊環境,會削弱批判思考能力,並強化偏見。換句話說,我們獲得的是心理上的舒適,失去的卻是多元的視野。
|從偏好到價值觀的轉換
演算法的邏輯是最大化你的注意力,而不是最大化真實性或多樣性。於是,情緒化、極端化的內容更容易被推到你眼前。當我們長期接觸這類內容,價值觀可能逐漸向更極端的方向傾斜。例如:在政治領域,這會加劇社會分裂;在消費領域,則可能讓人更追求即時滿足而忽略長期規劃。
該如何反制?
演算法不是天生的惡,而是一種中立的工具。問題在於,它的目標往往是商業利益而非公民素養。因此,我們需要主動建立「演算法素養」:
- 刻意接觸不同觀點:訂閱與自己觀點相反的媒體或頻道
- 檢視自己的數位足跡:留意你點擊和互動的內容如何塑造平台對你的「判斷」
- 多元化資訊來源:不要只依賴單一平台獲取新聞或知識
演算法不會直接告訴你該相信什麼,但它會決定你「有機會相信什麼」。它是無聲的編劇,安排你每日的資訊劇情,影響你對世界的理解,進而塑造你的價值觀。在這個看似自由卻高度設計的資訊時代,真正的自由不是「看到想看的東西」,而是有能力看見被隱藏的東西。
- 如果你對內容有共鳴、想分享想法,
- 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 💬 你的支持就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 📮 也歡迎來信交流:childbenefit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