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業、舍長、畢籌會、個人專案⋯⋯身為一個多媒體動畫系的學生,我的待辦事項多到爆炸。一個強大且可靠的系統,對我來說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回想起來,我的數位筆記之路其實起步得有些晚。高中時,在嚴格的家庭管教下,我以「環保」與「想多用電腦」為名,才終於踏入了這個世界,而 Notion 就是我的第一站,由一位程式同好推薦給我。
在工具海中迷航:那段不斷試錯的歲月
在大學的前三年,我像在數位工具的大海中撈針,不斷尋找完美的解決方案。儘管 Notion 始終是我的基礎(畢竟有老師背書和教育優惠),但在我越發深入自我成長的領域後,便越發感覺到「All in one」這個理想的侷限性。
那段時間,我陷入了一個死胡同:不斷試用新軟體、更換模板,包含了 Obsidian、Logseq、Anytype 等。我當時執著於生產力專家們所說的「All in one」,深怕切換軟體會帶來精力損耗,結果卻是筆記散落四處,管理起來更加頭痛。
為何是 Notion + Heptabase 這個組合?
Obsidian 的問題在哪?它最大的長處——無與倫比的客製化彈性——成了我的絆腳石。我發現自己花在研究功能、調整外掛的時間,遠遠超過了實際寫筆記的時間,完全本末倒置。
對 Notion 的執念也是如此。我像個收藏家一樣,囤積了超過 50 個模板,總幻想著「下一個會更好」,甚至自己動手打造系統。結果就是不斷地遷移、重做,現在看來,那確實是一段寶貴但又浪費了的時光。
我的新系統:雙核心如何協同作戰?
如今我的系統如何運作?
- Notion:我的執行總監與資料庫 所有需要明確進度追蹤的項目,如自學計畫、畢業專體管理等,都交給它強大的資料庫。我也利用它來架設給團隊看的公開資訊頁(Wiki),搭配工具,讓它成為我整個工作流穩固的骨架。
- Heptabase:我的創意與思考實驗室 我把需要深入理解的知識點從 Notion 搬到這裡,在它的視覺化白板上進行拆解、重組與連結。它的操作非常直覺,學習門檻極低,讓我能把 100% 的專注力都放在思考內容本身,而非工具操作上。
Heptabase 的真實體驗:為何讓我再也回不去?
說實話,我一開始是被 Heptabase 的價格嚇跑的。但看到像瓦基、Ian 這些我敬佩的內容創作者都對它讚譽有加,讓我無法完全放下好奇心。最終,一個月的課程試用機會,讓我徹底「入坑」。
Heptabase 的白板體驗只能用「絲滑」來形容,它能輕易地讓我進入專注的「心流」狀態。我的流程很簡單:
- 知識卡片化: 將所有知識點做成獨立的「卡片」。
- 視覺化歸類: 在白板上用「Section」功能將卡片分區。
- 主動式複習: 利用縮放時只看得到標題的
Large text at small zoom
功能來做主動回憶,強迫自己思考卡片內容,藉此將知識內化為長期記憶。
透過這個流程,許多過去在 Notion 裡沉睡的筆記,都在 Heptabase 裡被重新激活,產生了新的價值。
結語:別讓工具綁架了你
更重要的是,我想藉此提醒大家:別因為網路上的名人或文章說哪個軟體、哪個模板好用,就一頭栽進去。 你可以參考別人的方法,但最終仍需打造屬於自己的工作流。如果你真的想套用一個模板,請記得是「你」在使用工具,而不是讓工具或模板綁架、甚至破壞你原有的高效流程。
回到最初的問題:Heptabase 到底值不值得這個錢?對我來說,只要它能持續幫助我高效學習與研究,那就非常值得。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也歡迎留言或私訊與我交流。不僅限於 Heptabase 或 Notion,任何筆記軟體的邏輯建立我都很樂意討論!
✨ 特別服務:免費筆記健檢諮詢 ✨
如果你對建立自己的筆記系統感到迷惘,或想讓現有流程更順暢,我現在有提供一對一的免費諮詢服務。
讓我們一起聊聊,幫你的數位大腦進行一次「健檢」吧!歡迎點擊下方連結預約。
👉 預約免費諮詢: [https://jimmy.mmdd.tw/?page_id=1670]
- 🌐 個人部落格: 適合想看最完整圖文解析、深度文章的你。
- 📸 Instagram: 適合喜歡視覺化分享、看我學習日常的你。
- 🧵 Threads: 適合想追蹤我隨筆心得、參與即時討論的你。
- 📣 Facebook: 接收最新的文章通知,參與社群討論。
(P.S. 如果你對建立自己的筆記系統感到迷惘,未來我可能會開設相關的諮詢服務,也歡迎追蹤我,接收第一手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