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你會很累耶。」
「沒有奶嘴她好可憐喔。」
「這樣她以後只要找你怎麼辦?」當我說出:「我幫女兒戒奶嘴了。」這些是我最常聽見的回應。語氣中有關心,也有不解,甚至隱含著一種「你是不是想太多了?」的疑問。
但我知道,我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多堅強才這麼做。我只是想試試看,用我自己,成為她的安撫,而不是倚賴一個物品。
⸻
在女兒五個多月時,我決定把奶嘴收起來。
不是因為她不需要吸吮,不是因為奶嘴不好,而是因為我開始覺得,我想給她的,是更接近、更有回應的連結。
她當時已經開始出現一種「吸得很用力」的行為——吸奶嘴的樣子粗魯、急促,好像在發洩情緒,也讓我擔心她會把這種用力帶到喝奶上。而且只要奶嘴掉了,她就會醒來哭泣,有時哭得比沒有奶嘴還慌張。那時我常常半夜在黑暗中尋找奶嘴,再手忙腳亂地塞回她嘴裡,只為了她能安穩多睡一點。但我開始懷疑,這真的安穩嗎?
我心裡浮現一個畫面——如果她半夜醒來的不是「嘴巴需要被填滿」,而是「她需要靠近我」,那我為什麼要用一個物品擋住我們之間的靠近?
我想給她的,是天然的乳房、真實的觸碰、可以選擇的自由。她餓了可以喝,想安撫可以吸幾口再離開,她自己會知道什麼是她現在要的。
⸻
但這不是一次就成功的選擇。
我們中間失敗過。她確實對奶嘴還有依賴。那時已經連續幾天沒給奶嘴,我也以為她慢慢習慣了。但有一次,白天她哭鬧不安,生理需求都排除了,我試著親餵,她卻拒絕。那是一種明顯的抗拒:她不想喝,也無法放鬆。
最後,我妥協地再拿出奶嘴。她一把抓住,開心地吸著,很快就睡著了。
那一刻我有點愧疚,也有點心疼,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太理想化。
但我沒有放棄。我決定從那天晚上重新開始,這次不只夜間不給,連白天我也慢慢讓她學習不用奶嘴。不是強硬斷開,而是溫柔地陪她建立新的方式,讓她知道:媽媽在,我們可以用別的方式靠近。
⸻
現在的她,雖然偶爾夜裡還是會醒來,但已經能一次睡上三到五小時。她會主動靠近我、蹭幾口奶後轉身再睡;有時只是確認我在身邊,有時是真的需要安撫或補充能量。她不再只是張嘴等物品填滿,而是用她的方式告訴我:「我需要你。」
而我,也更能理解她的節奏、她的表達,和那份微妙卻真實的依賴。
⸻
這篇文章不是教養建議,也不是標準答案。
只是我作為媽媽,在某個時刻做的選擇。選擇不再用奶嘴代替我,而是自己成為她的安撫者。選擇相信她有能力辨識自己的需求,也選擇相信我自己,有能力陪她走過這段不容易的調整期。
每個媽媽和寶寶的關係都不同,我只是想寫下來,讓未來的我記得——我們是這樣一步一步,建立起彼此的親密與信任的。
如今,她快滿一歲了。夜裡醒來的次數少了許多,不再只是為了確認我在身邊才喝奶,而是餓了、冷了、真的想喝的時候,才會輕輕靠過來。偶爾,她睡得太沉,過了好久才發現自己餓了,就會回到最初的本能——用大哭來提醒我。但我們早已有了默契,反正塞奶就能解決的事,我壓根兒不用爬起來。想起當初半夜慌張找奶嘴的日子,彷彿已經很遙遠。她學會分辨自己的需求,我也學會用自己的方式接住她,這份安穩,是我們一起練成的默契。